庆祝第20个中国记者节 走近破解“中国密码”的新闻人【4】
记者手记:从“大妈”群体透视中国经济
袁婷、杨海丹
看到“中国大妈为什么引起国际关注”的题目,本文作者最初和很多人一样,也认为这是一个偏负面的选题。毕竟,在国内的媒体和网络上,“中国大妈”更多地和“抢购”“大嗓门”“无秩序”等负面标签连在一起,以至于不少人谈“大妈”色变,甚至妖魔化这个群体。
对“中国大妈”的这种偏见,也成为我们切入这个选题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该如何行文才能不牵强?又该去哪儿找这么一位“勤劳致富、投资多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又愿意接受采访”的“中国大妈”?
在阅读大量资料并与多位专家深入沟通后,我们梳理出题目的脉络,通过“中国大妈”强大的购买力,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增长的趋势,把略带负面的“大妈”行为转换成具有鲜明性格和行为特点的“大妈”经济。
确定思路后,我们把采访的目光投向了浙江的“温州大妈”——温州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当地市民较早致富,也敢于消费投资。为此,我们联系到了温州市委宣传部和温州市金融办。经过近两周的沟通,温州方面确定了接受采访的机构和领导。
在理财机构方面,我们先后向7家单位发出采访函,多番解释这个选题的立意,仍未消除各家单位的疑虑,只有一家明确表示接受采访。经过反复说明,地方和中央金融机构终于同意向我们提供一份中国居民消费和财富增长的报告并进行解读。
但我们仍然没有找到愿意出来分享自己故事的“大妈”。我们加入炒币、炒股、炒黄金等理财、投资的当地QQ群,也未找到符合要求的对象。我们又将搜索范围从温州扩大到全国,联系了广州、上海等地的理财机构,也寻访了部分此前媒体报道过的案例,但均未成功。最后,我们通过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帮助联系,最终确定了几位符合要求的“大妈”。
在采访荻港渔庄的董事长徐敏利时,我们观察到,荻港渔庄的员工多为女性。我们调整采访提纲,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个由一位“大妈”带领一群“大妈”致富,解决当地590多位村民就业的故事。最终,我们以这个鲜活的故事作为写作线索,展开“大妈经济”的宏大主题写作。
找到了“大妈”的实例,文章就可以从小故事讲到大政策,展现70年的经济发展。这既需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也离不开专家外脑的帮助。在采访专家时,为避免观点偏颇,我们先后联系了5位分别在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先后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和采访,终于从“商场抢购”“投资跟风”“过度消费”等非理性行为的固有思维中抽离,总结出逻辑自洽的“大妈经济”行文逻辑。
总的来说,本篇文章有以下亮点:一是找到了“大妈”的实例,以真人真事切入,由点及面 ;二是采访了多位专家,借有外脑理顺内在逻辑;三是点面结合,从小故事讲到大政策,并有充分的数据支撑;四是既有历史上中国女性对家庭事务决策权的特征描写,又有最新的时效性描写,如8月底上海超市的抢购和黄金价格变化;五是不回避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给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