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共外交”:开启华夏文明传播新征程
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借助形象展示、人际沟通、相互交流和口碑效应等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中国国情、文化传统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以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得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它是华夏文明传播在当前的一种特殊表达形态,是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平等对话的一项重要任务。毫无疑问,华夏文明既是公共外交活动中的一项传播内容,也是公共外交活动的传播背景。有人把这种对外传播称之为“民间外交”,特别强调通过民间组织、群众团体或公民个人以跨境旅游、出国访问、国际化的网络论坛等渠道,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向世界各国人民传递友谊,表达善意,宣示主张。民间外交是独立于政府外交之外的又一种外交方式,是更易于为外国友人所接受、更具有灵活性与便捷性的一种对外交往形式,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公共外交”,值得充分利用。
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概念上有交叉,也有区别。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的外交形式,政府是主要行为体之一,民间外交的主体是非政府行为体;二是公共外交的对象既有国外公众,也有国内公众,而民间外交的对象则仅是国外公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外交配合官方外交,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中美建交前的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就是民间外交的一个经典案例。在这方面,美国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所谓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就会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其作用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公共外交还是民间外交,都必须借助大众传媒这一现代化手段。
六、建立互信:华夏文明传播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两个百年”④的目标,既令人振奋,也让人感到任重而道远。因为,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华夏文明的有效传播对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互信,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现在发展起来了,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同中国加强合作交流,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国际上对中国客观、理性、积极的声音在不断增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和治国理念的不同,国与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不了解还广泛存在,一些人还抱着冷战思维,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放心、不适应、不舒服,千方百计散布各种关于中国的负面论调。
在当前的负面论调里,有几种论调值得警惕。第一种论调是“中国责任论”,他们光看到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却没看到中国人均在世界上依然严重靠后,因而他们在看待中国、考虑问题和与中国打交道的时候,总是强调中国应该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出更多的钱。第二种论调是“中国威胁论”,他们对中国发展会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深表怀疑,他们对历史上西方大国、强国的对外扩张、侵略的历史记忆过于深刻,对于“凡强必战”的思维定式难以克服,并且用这种模式来套中国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国强必霸”。第三种论调是“中国崩溃论”,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怀有敌意,不希望看到中国顺顺当当地发展,千方百计给我们使绊子,唱衰中国,唯恐中国不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相互认知的问题。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的发展。通过增进交流理解,促进中外之间正确认知,促进中外之间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才会有更多支持、更多合作、更多机遇,发展才能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