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而基此,本文提出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型(如图1所示)。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1.生态定位。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走进科学》栏目虽被质疑科学性不足、娱乐化痕迹过重,但却赢得广泛的受众关注。笔者认为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2.生态错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 “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然而,笔者认为错位是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考虑的策略,由于目前科教栏目数量本就稀少,现行策略应更多的集中科教栏目与其他栏目的错位上。
3.生态借位。电视的播放时间和频道有一定限制,在电视生态系统中科普栏目边缘化有自身问题,同时也是其他类型栏目掠夺有限的生态位所导致,而电视与网络媒介的融合为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借位实现可能。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为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目前网络电视台是电视科教栏目的主要移植平台,然而,除中国网络电视台在网站点击率中可以排进百强以内,地方网络电台都在数万名开外。与其他社交媒介、门户网站以及视频网站展开合作、建立有效的共赢模式是电视科教栏目值得研究的问题。
4.生态补位。生态补位指电视科普栏目应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并利用网络上的科普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专业化人员不足的问题。网络是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科普爱好者和相关科普公益组织通过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介创建了诸多网民所喜闻乐见的自制科普栏目。如由科普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谣言粉碎机”微博,对如“吃韭菜能壮阳”、“猪肝明目”等群众日常生活中时常听闻,实为“伪科学”的信息予以辟谣。又如近年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甚火的《飞碟说》,用Flash动画形式,生动诙谐地对时下社会热点进行科学解读。这些自制节目在内容上贴合地气,熟悉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广泛关注。这些在公众环境中孕育而生的科普资源在素材上丰富,表现形式上多元,对于现存电视科普栏目挖掘新的节目选题、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电视科普栏目制作人员应与相关科普爱好者、科普公益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对公众自制性科普节目提供技术性支持,提升自制性科普节目的呈现质量,实现双方资源的相互补充。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