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做新媒体
人民日报启动传播形态创新,7月1日,国际新闻终于踏出多媒体报道的第一步。7月1日22版刊登的关于克罗地亚加入欧盟的头条报道,配以二维码链接的视频。我也有幸成了首批传播形态创新的“吃螃蟹”的人。
全媒体时代,视频报道的自身独有特点和表现力,是文字和图片难以替代的。然而,它的操作流程也远比写稿子复杂。画面更需要巧构思,要考虑报道切入点、被采访人和新闻主题的呼应关系、声画相配合。
为保证7月1日见报,新闻怎么报,视频怎么排,拍人物怎么访……一连串确定与不确定的问题,我都要一一解决。
为此,我提前把6月29日早上在布鲁塞尔拍摄的欧盟委员会总部大楼等画面找出来,编辑整理,先采出一条解析“克罗地亚入盟”新闻背景的成品视频备用。后来证明,这个预案很重要。如果等到30日白天就会手忙脚乱。
除了时间紧张,语言和技术是我面临的两大困难。初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我一人扛着三脚架、摄像机,为找个安静的地方拍摄采访转了好久。警察们荷枪实弹,搜身极严,近身搜查时,我几乎可以碰到黑色的手枪底把。总算能安静拍摄的时候,又发现录音话筒没有声音,只能返回现场重拍。幸好最后这次补拍一遍成功。返回路上,经过多方联络终于联系到一位国外同行,在她的帮助下,及时将视频发回国内,免去经过多道安检、返回酒店再传输的麻烦。
如何学习当全媒体记者,我采用最直接的方法是:多看专业高手的新闻视频。我琢磨出来,采用“准将来时”报道新闻,透过对当前或现场存在、变化着的情势的细节聚焦,来判断或暗示事态走势。我们的视频是与第二天的报纸一起面向读者的,既要兼顾其新闻性、同时又要保证截稿时间。即使没拍到“热闹”,也能有效引导受众“看新闻”。
掌握运用好新媒体传播方式,确实有许多新东西要从头学起,但一想到全媒体平台的发展和众多同事为这项工作付出的努力,我就充满力量,积极应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本报欧洲中心分社记者 刘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