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忐忑”中的处女作
微水环保洗车是我尝试做的第一个视频。回望整个过程,发现自己竟一直处于“忐忑”状态:忐忑地拍摄,忐忑地配音,忐忑地剪辑,直到最后忐忑地等待上线……
自从报社提出报纸传播形态创新要求,就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题材发愁。听说这个选题后,立刻跟同行记者提出,可以去跟拍洗车过程。理由很简单,作为采访记者,我们都没见过微水洗车是什么样的,而这样一个环保项目面临的推广难,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民众对它的不了解。因此,直观的图像更利于这种题材的表达。
干了多年的文字记者,也面对镜头做过一些专访,但自己动手拍摄和制作视频,还从未尝试过。到底能拍成啥样,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所以在动手之前甚至都不敢跟编辑部报告想在写文字稿的同时,做视频的事。
因为忐忑,不敢兴师动众去借人民网上海频道的摄像机,只是因陋就简地拿了自己的家用机,抱着拍拍试试、大不了留作资料的心态去了现场。
拍完回来,看着一堆素材,有些发愁。因为现场是地下车库,光线比较暗,又没有辅助的灯光,因此有些画面效果不甚理想。这还在其次。编辑软件更是从未用过。拿着多媒体培训班的上课记录,比照着安装了的编辑软件,竟然对应不上!原来版本不同。
凭着一些学到、看到的基本概念,就这么折腾着,摸索着,终于剪辑出了1分多钟的片子。把视频传回北京的时候,我对它的质量能不能通过、能不能上线仍是没底。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创新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作为报纸从业人员,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敢于尝试新事物。只要做了,就是好的开始。
(本报上海分社记者 励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