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5期

現代化理論視角下媒介與公眾科學素養之關系【2】

范晨虹 謝方芳

2014年05月06日14:5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人的現代化理論視角下的大眾媒介與公眾科學素養的關系探析

回顧米勒對公眾科學素養的概括,他將定義的三重維度中“個人知識的詞匯量足以閱讀報紙或在雜志上競爭的那些基本科學概念”作為衡量公眾是否具備科學素養的第一指標,可見大眾媒介之於公眾科學素養非常重要。大眾媒介可以成為測試公眾科學素養水平的一個工具。

根據目前最新的中國科協發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下文簡稱《調查》),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個百分點,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相當於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與發達國家公民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相關學者研究發現,科學素養水平基本上與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明顯關系,因此,形成的普遍共識是在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加強科學教育。然而就現實情況來看,在每個社會發展時期,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公眾數量必然是少數,在基礎教育階段之外的公眾數量是佔主體的,這部分民眾的科學素養水平也需要不斷提升,這個責任就需要大眾媒介來承擔。這一點正好契合了上述《調查》的另一項結果: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仍然是我國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英克爾斯認為,人的現代化過程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學校、家庭、工廠和教育等因素對人的現代性的塑造具有顯著的作用。除此之外,個人的現代性與大眾傳播媒介的使用密切相關,學者依錫爾•普爾和卡爾•杜茨都特別強調大眾傳媒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學者丹尼爾•勒納(Daniel Lerner)認為,大眾傳媒的接觸和使用不僅能夠激發公眾產生現代人格,還能將這種人格傳播至全社會,即大眾傳媒可以在公眾中普及此種人格,故而他將大眾傳媒稱為現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由此可見,在人的現代化發展和實現的過程中,大眾傳媒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大眾媒介作為現代人格的“放大器”,其在培育公眾的科學素養、促進其現代化人格的塑造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歷史擔當。

其實,大眾媒介本身就具備提供教育的社會功能, 對國民進行科普教育, 正是履行這一職能、提高民眾科學素養的具體體現。目前,大眾傳媒主要通過參與科技傳播來提高民眾科學素養,這已成為一種國際趨勢。進入現代社會,大眾傳媒也因為其快速和高效的特點而在科技傳播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英、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眾傳媒, 都已經把傳播科學新聞和科學信息列為自己的重要職責。

綜上,一方面我們指出,大眾媒介既是檢測公眾科學素養的工具,同時它又承擔著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功能,或者進一步講,它也是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工具。另一方面,公眾科學素養水平的提升也促進大眾傳媒的健康發展。隨著科學素養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於具備現代化意識和科學精神的媒介產品的需求將越來越多,這在客觀上為大眾媒介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大眾媒介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路徑分析

郭傳杰、湯書昆指出,公眾的科學素養關系到國家的現代化,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進步。從人的現代化理論的視角來看,公眾具備科學素養的目標是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保証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持續增長,最終改善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

在我國,大眾媒介與公眾科學素養的關聯一般是通過科學傳播來實現的,這對於提升公眾科學素養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我國,由於多年的政治宣傳和科學主義的科普策略,人們對科學家、科學普遍懷有崇敬態度,還遠未到達社會性地質疑科學技術的程度。另外,大眾媒介目前存在的傳播觀念落后、傳播方式單一的問題卻都制約著民眾科學素養的真正提高。而因此,本文擬從大眾媒介的科學精神、新聞生產的過程和媒介人的科學素養等層面提供大眾媒介提升公眾科學素養的路徑。

(一)大眾媒介要從根本上樹立科學精神

提供高質量的媒介產品要求媒體首先要從根本上樹立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的總稱。

著名科學家默頓指出了科學精神包含的四項基本原則:普遍性,它強調科學的標准是普遍的一致的,科學原理和定律不會隨國家、種族、階級、宗教,性別、年齡而改變﹔公有性,認為科學的重大發現都是社會合作的產物,一切稱得起知識的東西都應是公共所有的﹔祛私利性,指從事科學活動、創造科學知識的人不應以科學謀取私利﹔有組織的懷疑,指科學研究不承認有絕對神聖的、不能批判的東西,科學強調永恆的批判精神。

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人類對科學精神的追求體現在諸多方面,非嚴格意義來講,它可以包含以下內容:理性精神、實証精神、可重復和可檢驗性、求真精神以及探索精神、質疑精神等,並自覺將這些精神應用於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要提高和促進公眾的科學素養,媒體首先要從根本上理解新聞的內涵、科學精神的內涵。從一系列的新聞失實、虛假報道事件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運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新聞事實、檢驗新聞事實,在意識層面和技術層面杜絕一切虛假報道,在日常報道中重視公民科學素養的培養。

(二)採用更加符合科學規律的新聞生產手段

要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媒介在業務層面上要採用更加符合科學規律的新聞生產手段,來增強媒介產品的傳播效果。比如,採用事件科普來強化傳播效果。

目前在國內非常活躍的非官方的科普組織非“科學鬆鼠會”莫屬。縱觀科學鬆鼠會的傳播路徑會發現,其絕大多數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迎著熱點上”,不斷地為讀者制造興趣點。在突發公共事件或時事熱點中,總是有他們的科普專輯,如汶川地震、“毒牛奶”、“甲型H1N1”、“奧運”等。這就要求媒體的新聞生產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事件本身的關注上,而應進一步報道與社會熱點事件或公共事件相關的內容。事實上,公眾也將越來越多地從公共事件中獲取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值得媒體借鑒的是,雖然事件本身並沒有體現出科普概念,但科學傳播和公共事件相結合便可以產生出極強的傳播效果。出於信息不對稱、滿足求知欲以及與他人交流等原因,受眾有多層次的信息需求,媒體就可推動公眾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參與到公共事件中,這樣,在信息飢渴的狀態下科學傳播對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自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