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在融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探究【2】
二、评论之困:空间竞争加剧,传播力呈现式弱
融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产品层出不穷,原有传统媒体一统天下格局已打破,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5]交织,众声喧哗;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传统媒体考虑经营压力,不断收缩战线、压缩版面。这些都给新闻评论的发展和传播带来压力,一定程度上削弱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一)队伍建设乏力,带来质量下滑
当下的新闻评论,面临着众多资源的枯竭。受大环境影响和新媒体的冲击,许多传媒集团探索整体转型,收缩经营战线,一批原本以评论为特色的媒体关停并转,如《东方早报》转型为新媒体,《京华时报》停刊;即使部分尚未停刊的报纸,也开始压缩评论版面或时段,如《新民晚报》从一个整版的“评论/随笔”改为“随笔”专栏,由原来的常设版面变为机动版面,这些调整都从客观程度上减少评论生存的土壤。
与此同时,随着版面资源、时段的压缩,原有的新闻评论员和编辑转岗、转业,新闻评论人员的流失,新闻评论队伍建设的乏力,进一步导致新闻评论创作质量的滑坡。
我国传统媒体具备“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特性,面对巨大的市场挑战,将人力成本、版面资源投入到更具经济效益的栏目中,从经济人的角度能理解,但媒体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使命,承担舆论引导、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这一困局。
(二)内容创新不足,带来吸引力下降
好的评论要做到把党和政府声音实现准确有效解读,让老百姓吃得透、看得明、听得进。当下不少新闻评论内容创新不足、针对性不强、空话套话太多,导致吸引力降低,传播和引导效果打折。
有些评论版上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布”,长而无味、不知所云,或者人云亦云,白白浪费珍贵的版面资源。在观点选取上,讲一些“放之四海兼准”的大道理,不能够结合一地、一领域、一政策的特点,围绕老百姓的困惑、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解读和引导;或者剑走偏风、犹如愤青,任何事件政策,都是从负面解读,噼里啪啦地批上一通,怎么另类、独特、夺眼球怎么来,一圈下来除了传递负能量、缺少建设性意见建议,不利于消除误解、凝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与“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引导方针背道而驰、于事无益。
(三)呈现手段单一,带来传播力削弱
媒介手段的多样化,给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受众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文字、图片欣赏,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希望看到视频、音频、动图、漫画、H5等。
媒体形态的变化,也给新闻评论的传播带来了压力,与消息、特写等其他新闻体裁不同,当下新闻评论还主要以文字观点传播为主,手段相对单一。一篇以说理、说服等偏形象枯燥的文字,如果内容不够出彩,传播手段又比较单一的话,在信息泛滥的融媒体时代,很难立刻吸引用户,更不言转发、传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