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在国际上获得话语主动权,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国门,而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使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面临艰难境遇。国产影片《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传播。本文试图分析《白日焰火》国际化传播中的路径,旨在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白日焰火》;中国电影;国际化策略
作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电影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电影经受着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电影的冲击。同时,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和受众文化的差异,中国电影举步维艰。如何拍出让世界观众都能接受中国电影,如何通过电影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一代代中国电影人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努力构建自身形象,欲在世界电影丛林中寻找中国电影的位置和出路。
一、中国电影的国外市场
在全球化的初期阶段,不少中国电影人为了迎合国际市场,一味模仿美国好莱坞大片,试图把一些零碎的文化符号包裹在好莱坞模式的外衣下。这些所谓的大片除了给现场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外,内容空洞无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类影片无不惨败而归。
尹鸿教授曾指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为三个方面,一是投资上吸收海外资金,二是创作上按照‘世界性’‘国际性’的电影语言标准来包装自己,三是取得国际电影节的承认。” ①其中,取得国际电影节的承认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一种主要方式。作为三大电影节中最年轻的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对于中国电影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有人称柏林电影节是中国电影的“福地”。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了1988年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部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端,揭开了中国电影获得国际认可的序幕。2014年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影片《白日焰火》成功摘下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员奖。它是中国艺术电影国际化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
《白日焰火》通过柏林电影节走出了国门,并获得了世界观众的认可。本文试图从题材形式与内容的选取、艺术形式的表达以及文化精神的传播三个方面探索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策略,旨在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一些思路。
二、题材与内容的选取
在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电影曾多次尝试将所谓的“大片”通过国际电影节推向世界。以《无极》《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为代表的商业大片在国际市场中纷纷惨败,这说明在目前的国内外条件下,美国商业大片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在与世界电影的无数次交锋后,中国电影人获得启示,艺术电影是一个最佳的突破口。“艺术电影是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电影类型,它注重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并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②
影片《白日焰火》凭借明显的题材优势,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中成功擒“熊”,并在国际化传播的道路中大放异彩。这部影片冷峻黑色的气质受到国际电影评审的青睐。面对电影一直以来存在的艺术与商业的矛盾,《白日焰火》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影片是文艺片和犯罪片的一次成功合体,舒缓冷峻的文艺片节奏带动着一段杀人分尸的犯罪故事,实现了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有人认为,《白日焰火》的成功逆袭或许能推动中国独立电影的商业化之路。《白日焰火》获奖后,德国《明镜》周刊曾发表评论说,“最好的西部电影在中国,无论是《白日焰火》,还是《推拿》,甚至是没有获奖的《无人区》,这些电影都让人印象深刻,它们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们突破了教条式的中国电影叙事手段,用非常直接的电影语言表述中国现实。”③
在影片内容上,《白日焰火》体现了创作者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密切关注,特别是对底层的边缘人群的关注。影片以一个普通而神秘的干洗店女工为中心,围绕她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落魄的基层民警张自力对她怀有隐秘的爱情,丈夫梁志军为她犯下了一桩桩碎尸惨案。这些发生在底层人物身上的黑色事件,体现出被笼罩在绚烂夺目的霓虹灯和寒冷的工业荒漠下的中国人的现状,他们在城市中迷失了自我,陷入生存困境和情感的孤独。而这种情感和生存的困境正是整个人类已经面临或即将面对的难题,这样的题材容易引起强烈共鸣。
三、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柏林电影节卸任主席德哈登说:“柏林也好,威尼斯、戛纳也罢,世界一流的电影节在评奖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寻找新鲜的东西。”④中国电影要想获得国际观众的青睐,就需要在艺术形式的表达上展现出不一样的元素。“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中国电影融入传统民族文化的元素,既能保持电影的独特性,又具有普世价值。作为一部独立电影,《白日焰火》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着别样的艺术形式。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称《白日焰火》“体现了当今中国电影的新意,这些电影借传统的电影流派,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且具有独特的导演风格和制作方式”。缓慢的节奏,纪实性的叙事风格,硬冷的色调,黑色冷峻的情感基调,克制准确的语言以及大量的隐喻,是这部电影的个性化特点。尽管影片把一桩碎尸惨案作为主要的线索,具有犯罪悬疑片的内核,但是影片没有采用犯罪悬疑片一贯的急促紧张的叙事方式,缓慢的节奏让观众甚至忘记了这起残忍的案件。随着女主人公吴志贞的出现,焦点转向了这个谜一样的女人。影片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被忽略的灰色群体,游走在边缘的人群的生命历程与困境客观真实地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导演用克制隐晦的镜头语言讲述着片中人物的故事,表现出他们压抑的情绪和生存的困境。片中充满了象征隐喻意味的物体,其中最大的隐喻便是“白日焰火”。片尾张自力在吴志贞指认现场时为她燃放了焰火,焰火象征着梦想和希望,它的燃放表达了一种压抑情感的释放和宣泄。尽管张自力和吴志贞没能真正走到一起,但是最后伴随着焰火,他们找寻到了内心的彼此。片尾这种温暖而隐秘的设定,打破了之前冷静克制的情绪基调,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也暗示着他们找回了真实的自己,重新点燃了对爱情和生活的希望。
四、人文精神的传递
作为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柏林电影节代表了西方电影人和观众的电影审美习惯和精神追求。柏林电影节追求现实生活的真实,借助影像来反思社会,关注人性,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白日焰火》传递出的对人性意识的深刻关怀,对人类原始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是其国际化传播成功的关键。
《白日焰火》中洗衣女工吴志贞的“蛇蝎美人”形象,是打动柏林电影节女性评审和吸引世界女性观众的关键。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人性深切关怀。影片围绕吴志贞开展剧情,包括与张自力的爱情纠葛,和洗衣店老板的暧昧关系,同丈夫梁志军的爱与恨等等。这个像谜一样的女人掌握着片中男人的命运,具有女性话语权。而白日焰火让她尽情地宣泄着压抑已久的情感和焦虑,重拾自我。《白日焰火》尽管在整体看来是一部冷峻的黑色电影,但却给予了人性温暖的关怀。无论生活多么的残酷,爱总能把内心照亮。
除此之外,影片所流露出的对人类原始生命力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也是其在国际电影中斩获声誉的关键。片中的黑煤是发现碎尸的地方,冰刀是杀人武器,两者结合构成了黑暗残酷的现实生活。片中的主要人物都被残酷现实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男主人公张自力通过一段在舞厅的放纵舞蹈释放出内心挤压已久的苦闷,爆发出原始的生命激情。除了残酷现实,我们还看到了一丝的暖意,这种温暖也满足了现实中每一个人对于内心和生命的期许。
五、结语
全球化、国际化的语境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影市场中,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寻求适合中国电影生存和发展的策略,这是中国电影亟需解决的问题。电影《白日焰火》的国际化策略告诉我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生存并非要一味地迎合西方观众,而是需要电影具备民族的独特个性,体现出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人类的共同情感。唯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走越远。
注释:
①尹鸿.国际化语境中的当前中国电影[J].当代电影,1996(06).
②章柏青,吴朋,蒋文光.艺术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③周江林.独立电影的妥协与救赎[N].华夏时报,2014-02-19.
④曹小晶,雷萌.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J].现代传播,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