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叙事学解读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对于影视创作而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从渠道为王到用户主导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纸、影视、网络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电视新闻、综艺节目、电视剧和纪录片等电视节目叙事形态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模式、叙事人物、叙事策略等三个方面来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电视节目转型升级的规律,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改革创新提供一种积极的思考。
一、叙事模式:“多元化”视角,多平台播出,多样态展示
近些年,电视节目制作中出现了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叙事手法比较单一和陈旧。要做到电视节目的转型升级,不能因循守旧,照搬旧模式,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多平台播出,多样态展示的叙事原则。在叙事学中,所谓叙事视角,就是指“文本表达出来的对世界的角度、程度、层面和方式。”①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受众千差万别的收视需求,采取不同的叙事视角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转型中的趋势,而电视平台与网络平台联动的多平台传播格局,也进一步扩大了电视节目播出平台的种类,使电视节目的形态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态势。
法国叙事学家茨维坦·托多罗夫曾说过:“在文学中,我们从来不曾和原始的未经处理的事件或事实打交道,我们所接触的总是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的事件,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便产生两个不同的事实。事物的各个方面都由使之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视角所决定。”②不止是在文学领域,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这种方式也同样成立。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这一宏大的、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电视节目的创作题材丰富,角度新颖,视角多样。如八集纪录片《东方主战场》,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在叙事视角方面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细微处着眼,以小见大,使“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抗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再如,大型网络众筹电视节目《黄河大合唱》,无论是节目运作,还是节目创作都展示出一种全新的趋势。
“伴随式纪录片”的出现,也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电视记录片创作寻求突破的一次探索。如《爸爸去哪儿》第三季节目播出时,会在每周五的次黄金时段播出伴随式纪录片《我的纪录片之和爸爸在一起》,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节目未播出的花絮以及对于节目相关人物的采访等。在扩大节目话题度和影响面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收视热情。现今播出平台的多样化,是促进节目创作多样化、叙事方式多样化的直接推手。根据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5年9月24日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播出15天,就创播出量1亿2934万的纪录片《鸟瞰中国》,有四成的用户使用微信H5客户端,二成使用电脑,二成使用手机观看。可见,在传播渠道上,电视纪录片的传播从单一地依靠电视平台传播转变成采用多渠道传播,电视、网络、公共微信号共同传播,收视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成为常态。
在影视剧方面,2015年呈现出了网络IP改编影视剧火爆的现象,“影视同题”已经屡见不鲜。对电影而言,网络小说改编电影有《小时代》系列、《栀子花开》等。网络剧改编成电影有《屌丝男士》改编的电影《煎饼侠》,《万万没想到》改编的电影《万万没想到》。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有《琅琊榜》《花千骨》《云中歌》,这三部电视剧分别排在了网络视频点击率的前三名。这些影视作品将原本IP的叙事模式做出了调整,实现了叙事模式的转换升级,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可以预见在2016年,“IP”热现象还将持续升温,据统计,2016年已知的IP剧多达34部,同比增长127%。③这些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还将推出电影版,如《何以笙箫默》改编电视剧热播后又推出电影。但是,IP剧的创新理念与创新形式尚有不足,在叙事方式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影视业的深层次问题。2015年12月9日的“2015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指出:“要深化传播领域的改革创新,在抓好传统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的同时,积极拓展电视剧的新媒体传播,高度重视新媒体版权的保护,倡导建立适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收看模式。”④在“一剧两星”政策实施后,为了进一步打造平台特色,多个卫视加强了自制剧和定制剧的开发力度,主要是针对平台的目标受众群作有针对性的设计,以期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满足了“互联网+”环境下,电视节目发展的需要。
在真人秀方面,节目形态十分丰富,以“多元化”的视角阐释出不同的节目主题,摆脱了以往纯娱乐式的真人秀节目,越来越注重挖掘节目中的人文内涵以及文化价值。四川卫视真人秀《咱们穿越吧》,节目以“穿越”之名,借着宋小宝、沈腾、张涵予等五位明星身体力行的体验,引领观众领略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加强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内涵。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网络综艺本身具有的定位准确、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特点和传统电视平台上的综艺节目相得益彰,齐头并进。今年的网络综艺黑马《偶滴歌神啊》首播第一季就获得5亿点播量,节目中邀请了《快乐大本营》的当家花旦谢娜为主持人,“假唱对口型”和每个参加人员的演技爆表是这档节目本身的特色,凭借节目内容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异性,吸引了卫视平台的关注,最终登陆深圳卫视。更值得称道的是,今年电视平台与视频网站的合作也从内容输出转向了共同制作,如北京电视台与优土合作,制作《歌手是谁》,央视一套与优土合作《侣行》以及东方卫视与爱奇艺合作的《易时间》等。新媒体在自制节目内容的选择和叙事手法上也更为大胆,如腾讯视频真人秀节目《我们15个》,用15个素人、365天的无限陪伴、每天24小时直播来征服刁钻挑剔的受众,无论从内容形态还是制作播出上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多样化的叙事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