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负面报道传播效果研究及负面效果应对策略【2】

郑  佳

2015年05月06日10:26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负面报道的负面效果研究

负面报道在报道过程中或因为报道者的主观失误,或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眼球,有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

1.集中过量报道负面新闻,煽动社会不良情绪

因为负面报道具有更易于二次传播的特性,所以,当一个负面新闻信息出现在众人身边的时候,国内诸多新闻媒体都会蜂拥而至,对其进行详细的报道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眼球。

2010年3月23日早晨,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凶杀案,这就是震惊全国的3·23南平校园凶杀案。

案件发生第二天,多家媒体就用大面积版面对此事进行了相关报道,之后一段时间内,国内多家媒体就此事甚至进行了专版跟踪报道。

正因为这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得广大受众群体在第一时间内开始反省小学校园治安问题、开始反思对社会“失意群体”的关注缺失,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大量的、密集的、详细的校园凶杀案报道,使得在南平校园凶杀案发生两个月内,国内接连发生了六起类似的校园凶杀案。

负面报道是具有煽动功能的,一些暴力犯罪、色情淫秽等负面新闻会由于报道者过分的将报道重点集中在作案过程和案件细节,使得受众在接触这些信息之时有意或无意的受到唆使。而短时间内大范围的针对同一事件的负面新闻报道更扩大了这种无心教唆的影响力。

2.在刑事类报道中泄露侦查手段,引起嫌犯警觉,干扰事件解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媒介市场化进程也在随之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新闻媒体甚至为了盲目追求案件报道的独特性和生动性,泄露公安、检察机关、武警部队的详细工作计划,严重干扰了这些机关的工作。

以菲律宾挟持香港人质事件为例,2010年8月23日,一辆旅游观光客车当天上午在首都马尼拉遭劫持,车上有25名乘客,其中大部分是中国香港游客。事件最终以被挟持香港人质,七人死亡,两人重伤,另外六人轻伤结束。

这起劫持事件之所以会造成大量人数伤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菲律宾官方在谈判过程中的不配合态度及菲律宾警方的应急能力缺失,然而,在这起劫持事件中曾经出现了劫持者在旅游巴士的闭路电视中看到车外狙击手虎视眈眈拿枪瞄准旅游车的场景。

作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警方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手段可以说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在这种紧要关头,将菲律宾警方的每一个步骤都详细的在新闻报道中披露出来,虽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却在无形之中让劫持者对警方的行动也了如指掌,彻底逃出警方的控制。

3.超越司法程序,代替法官“审判”,造成审判误差

在负面报道出现后,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负面报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加入主观的猜测及判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介审判”。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但在目前不少的案例报道中,我们却能经常性的看到一些尚未经由法院判决的案件却已经被记者定罪了。

以2006年轰动一时的许霆案为例。2006年4月21日晚,年轻保安员许霆到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西平云路上的一家商业银行ATM取款机上取款,在取款过程中因取款机系统错误使其获得巨额财产。

事件发生后,国内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对此事进行详细报道,部分记者甚至咨询有关专家律师,在报道中就许霆的行为进行了“量刑”!最终,许霆案在一审判决中以盗窃罪被判无期徒刑,尔后,2007年1月,许霆案又裁定发回广州中院重审,这次,一审重审结果是广州中院以盗窃罪判处许霆有期徒刑五年。

对同一案件的两次审判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人指出许霆案有这样的发展,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有人戏称这起事件是媒介审判的胜利,然而,这种负面报道在法院量刑前就自发对事件嫌疑人进行量刑,不但误导了社会舆论,也严重地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干扰了司法审判。

三、负面效果的应对策略

对于负面报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论是新闻的传者、把关人或者是受众,都应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其予以重视。如何避免负面报道负面效果的扩散,如何在负面效果产生之前最大限度的对其进行遏制,笔者认为,从不同的传播主体出发,应该做好两点。

(一)就负面报道的传者而言

1.在行文之初就应该把握好负面的度

新闻记者在面对负面新闻信息的时候应该首先对其进行去粗存精。对于影响较为恶劣的负面新闻信息,如凶杀、抢劫等负面新闻信息,在进行负面报道时就应该谨慎使用刺激性的词语,尽量减少对于事件的血腥描写和详细描写。只有把握好了负面报道的度,把握好受众接受的度,才能将负面报道中那部分扰乱社会的信息影响力减到最低。

2.从负面新闻信息中发现正面因素进行报道

对一些违法违纪及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依照往常的报道形式,应当是采取批评、揭露的方式对其进行负面报道。但考虑到社会效果问题,新闻传者可以改为从中发现和捕捉积极进步的因素并予以报道,通过树立正面典型,从而批判负面因素。

如果传者在进行负面报道的时候多将注意力放在这类负面信息中的正面典型身上,发掘正面典型在面对负面信息时的心态,不但能够最大程度消除负面报道对社会到来的不良煽动效果,甚至还可以借此负面报道提高人们的信心和责任感,预防下一次负面新闻信息的出现。

3.在负面报道中适当加入人文关怀

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单指新闻信息的报道。将新闻信息完整、还原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了。然而,新闻也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舆论引导功能,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监督功能,舆论引导功能,新闻传者在进行负面报道之时可以适当在报道中加入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其重点就是强调人的价值。这一点在灾难性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新闻传者在灾难性报道中除了报道负面信息外,也应当尊重受难者,不干扰抢救和治疗,不随意曝光死难者遗体和遗物;关心受难者家属,采访要尊重家属意愿,给予家属精神安慰和道义支持,关注他们灾后的生存状况;尊重读者,不将灾难作为“猛料”报道,进行炒作和煽情。

(二)就负面报道的受众而言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是另外一个传播活动的传者。作为大众传播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受众在面对负面报道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时,他们也可以从自身出发,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负面效果对社会的影响。

就受众本身而言,在关注新闻信息的时候应该避免因个人恶趣味而过分的关注一些猎奇信息。新闻传者在传播新闻的时候,受众的趣味性是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受众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负面新闻信息中一些具有强烈煽动性的不良信息时,传者也势必会减少对于这些信息的传播,这样,让一些刻意为之的“娱乐性”负面报道失去了市场,同时,自然也减少了他们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

四、结 论

负面报道这一论题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论题,因为它的定义是动态的,特征和分类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并不能简单的断定一个报道究竟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就是因为负面报道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就目前而言,负面报道这个笼统的概念能否进一步细分成更为详细的部分,如灾难报道、社会危机事件报道等,是国内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目前,负面报道已经作为一种报道形式而被肯定了,不再是最初部分学者几句简单的话语就能够轻易抹杀的了。“减少负面报道”“扼制负面报道”等等观点已经越来越少的被提及,这证明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负面报道的正面效果,也肯定了负面报道对于问题的解决,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切实效果。

而作为负面报道消极的一面,负面报道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并不是不能避免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负面报道的同时应当注意对负面新闻信息报道度的把握,并且,报道的同时应当挖掘负面新闻信息中的正面典型,适当加入应有的人文关怀,这样,负面报道才能真正在切中社会要害,鞭挞社会黑暗、腐败的同时减少它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我国目前而言,未来的新闻报道之路应该依旧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事业道路才能越走越好。

(作者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丁艳丽.负面新闻信息在我国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0(29).

[2] 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梁新.负面报道论[D].湖南大学,2009.

[4] 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郭卫华.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6]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大众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7] 徐锦华.案例报道:强化三个功能,减少负面效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8] 廖昌喜.浅谈负面报道及其产生的原因[J].新闻界,2001(6).

[9] 李建伟.《负面新闻》报道浅析[J].新闻爱好者,2005(7).

[10] 魏钰尧.负面报道及其传播效果研究[D].郑州大学,2005.

[11] 王建峰,阎莉青.报道者——避免负面新闻的关键[D].河北大学,2007.

上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