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媒体环境中的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更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大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扩大了传播的效果。网络的产生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变的模糊,人人都可以接受和发布信息。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公众会通过网络、手机、微博等各种渠道了解事件、发表观点。通过转帖、互粉、转发、评论等方式,网民会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这种舆论的压力的确可以促进事件的解决。但是网络信息发布的无门槛性以及虚拟性使得真假信息混杂,虚假新闻泛滥。另外,受“从众心理”、“沉默的螺旋”等影响,在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还极易出现极端情绪占据舆论主导的现象,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极大挑战。
此时如果传统媒体不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片面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或者不加分析地跟随网络呼声走,就可能造成失实报道,失去媒体本身应有的独立、客观和公正。
2011年的“7?23温州动车事故”震惊国内外,在事故发生后真相的迟迟未果使得质疑声不断。网络红人“秦火火”和“立二拆四”为提高网络知名度和影响力,非法牟取更多利益,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一时间谣言便在网络上散播开来,仅两个小时就被转发1.2万次,挑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这时,如果传统媒体不加甄别的相信这一谣言,就会使流言四起,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极大挫伤。
此外,网络舆论还通过影响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挑战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环境中存在着一种网民主导的议程设置,网民通过跟帖、互粉、评论、转发等形式增加对事件的关注度,赋予该议题以显著性,最终形成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又会以“非常直接、即刻的方式影响着新闻从业者的情感、判断和倾向,进而影响到新闻报道所呈现出来的内容[8]。
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如果传统媒体一味跟随网民的关注点设置议程,那么很多重要的新闻事实就可能被忽略,甚至造成盲目跟风报道和失实报道。此时,媒体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可以把网络舆论作为追踪报道的一个线索或参考,但不能被它牵引失去自身的方向。应该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新闻事件,发掘新闻背后的线索,通过客观报道呈现事实全貌,让民众自己去分辨真假,让谣言不攻自破,彰显事实本身的力量和价值。这才是一个专业而负责任的媒体应该践行的。
三、结 语
近几年来,随着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媒体在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体能否客观公正地报道,能否为公共利益负责,能否在报道中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成为影响危机处理的关键因素。当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媒体应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形象快速地出现在公众面前,然后用最正义的声音来告诉公众最真实的事件,通过最有效、最权威的途径最快地调节矛盾、化解危机。(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思文.近三十年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1979~2009)[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 陆晔.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J].新闻学研究,2002.
[4] 陈力丹,王亦高.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J].新闻大学,2006(1).
[5] (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王征,王涛等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J].新闻记者,2011(3).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