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安全事件报道中体现新闻专业主义
1.坚持客观性理念,为公众展现事实的真相
客观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努力的方向,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已经成为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既是一种宏观的理论和规范化的理念,也是一种微观实践;它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新闻操作的程序和标尺。[4]”所谓客观性报道就是要求记者不带偏见且超然于报道的事情之外,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显然这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是它应该成为一项原则去追求、一个目标去逼近。并且对当下的中国而言,以客观性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一股指导新闻界的积极力量。
在公共安全事件中坚持客观报道更是秉承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这类事件多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等特点,社会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事实真相是公众最迫切需要获得的信息。“恐慌起于封锁,流言止于公开”,如果此时选择遮掩真相就会造成流言四起,社会将面临更严重的危机。
2013年2月1日上午9时,连霍高速渑池段服务区附近一辆载满烟花爆竹的货车发生爆炸,致使义昌大桥南半幅被全部炸毁,很多大货车从桥上掉下去,造成26人死亡,现场触目惊心。
事故发生后,当地面临着严峻的应急考验。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引发的舆论危机,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和优势,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地为民众传递事实、解疑答惑。报纸、广播、电视还有网络纷纷通过消息、社论、图片、图表、专题等多种报道形式对该事件进行强势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腾讯新闻网对该事件进行的专题报道。不仅设置了事件概况、最新消息、现场目击、组图几个板块及相关链接,还罗列了近年国内桥梁垮塌事故的相关情况,运用较大篇幅形成报道的强势,保证充分的信息量。广播电视媒体也实时追踪报道该事件,纷纷推出“河南连霍高速大桥坍塌”专题,对事故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为民众获取信息提供了重要渠道。在面对“究竟是爆炸造成桥面坍塌,还是桥面坍塌之后爆炸物才爆炸”,“一车烟花是否真的能造成桥面坍塌”的质疑时,媒体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通过引用专家的声音,相关机构的检测结果等为民众解答。媒体在公共安全事件面前临危不乱,通过客观报道打消民众的猜疑和恐慌,使各种流言不攻自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安全事件的顺利解决。
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不仅彰显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也体现了媒体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理性与成熟。
2.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公共利益
承担社会责任,为公共服务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性的《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新闻界》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哈钦斯委员会倡导“社会责任论”时,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新闻和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律而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媒体从业人员是有良知的,可以胜任他们担负的社会责任[5]。
基于《哈钦斯报告》中的思想:一个不能提供凶案报道的新闻界,自不可能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5]。那么如何报道公共安全事件才能做到负责任,才能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此时新闻媒体就应该以维护社会利益为第一出发点,而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收视率或者阅读量而提供危言耸听的新闻报道。
对于“连霍高速载烟花货车爆炸致大桥坍塌”这类事件,因造成的损害很大,事件发生后民众中必定会存在恐慌和猜疑。比如,大桥坍塌后外露“钢筋”过细引发争议;爆炸发生后附近水源变红色,水质被污染情况等问题都让民众心存疑虑。此时,负责任的媒体应持一种非常谨慎和节制的报道态度向公众传递事实真相。既要各方求证给民众一个交代,又不能过分渲染引起恐慌,此时报道的“度”就得拿捏好。在没有充分的证据之前媒体切忌主观臆测,传播缺乏根据的信息。但是谨慎报道,绝不等同于不报道和封锁消息。媒体不报道,公众不知情,民众只会更恐慌,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在公共安全事件报道过程中,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意识到事件的特殊性,意识到自己每一个报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设法避免,这正是彰显专业性的表现。在相关报道中,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权威信息,积极正确地引导舆论。并且通过选择正确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尽可能详尽的信息,防止由于信息片面和缺失而引起的误解、谣言和恐慌。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