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目衍生出的文化符号的思考
《我是歌手》节目结束之后,产生了很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代表着《我是歌手》节目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成为了《我是歌手》节目的一个个标签。以后湖南卫视推出第二季、第三季的时候,这些文化符号会成为观众的关注点以及节目的看点,引发观众的期待。
1.“黄绮珊效应”。《我是歌手》让所有参赛歌手都又火了一把,不过所有参赛选手中前后大众认知度差异最大的当属黄绮珊,很明显《我是歌手》跟黄绮珊两个名词之间已经被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并且黄绮珊已经成为节目最具有代表性的选手,正是这种认知度的前后反差,比起冠军更让人记得黄绮珊这个名字跟她的代表作品。
2.故事。每一个歌者背后都有着一段段故事,《我是歌手》选择的选手对象一般都是出道较久的、经历了起起落落的歌手们,这些歌手们唱歌前的故事,不仅仅能让听众更好的带入音乐所构建的情景中,同时也让歌手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一个个的故事加上动人的歌曲,成为节目的一个特色,观众需要的不止一副好歌喉,更需要的是唱出来的歌曲中能流露出的情感,故事也就成为《我是歌手》的一个很重要呈现的方面。在成功的塑造歌曲的同时每一个故事也会进入听众的耳朵里,用故事来加强歌曲的记忆度跟内涵,成功拉拢听众的心。
3.观众作秀。观众作秀成为《我是歌手》节目每期都必会讨论的部分。太过于夸张的表现反而让观众脱离了歌曲本来已经完全阐述的意境,在韩国原版中捕捉的观众陶醉的镜头都没有带有特别夸张的表演成分,大多数只是闭眼、眼角泛泪、跟着附和歌词、紧紧凝望歌手等等。观众带有表演成分的作秀是为了让屏幕前的观众更好的感受到歌曲所带来的震撼,而过于夸张的那种振臂高呼、泪流不止等行为的反复出现,反而让观众带离了歌曲本身表达的意境。
四、总 结
传播日渐积累形成文化,文化则通过历史上可获得的媒介得以记录、保存与散布[1]。《我是歌手》是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从韩国到中国,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从韩国来到了中国,湖南卫视通过对于国内市场的正确把握,最终让国内版的《我是歌手》大获好评。这种跨文化之间的学习跟交流,对于文化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与此同时,电视节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引起注意。首先,观众的表演作秀已经成为节目的一个吐槽的点,如果说难以在歌曲的高潮很快速的在众人之中捕捉到可以将情绪感染并影响屏幕前观众的脸庞,那么找些人来“表演”这种秀也并不是一个会让人诟病的方法。问题在于,过犹不及,所以在领悟歌曲内容之后进行略带夸张式的表现较为稳妥。其次,不够创新也是节目开播以来一直被提到,一味模仿拍摄手法与节目模式,并非节目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版《我是歌手》需要加入创新的元素,比如评比方式跟表演方式都可以进行自己的创新,让节目带有独特的一面,争取让节目跳脱出华人圈,吸引更多不同地区的受众。(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丹麦)克劳斯?布莱恩?延森著.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娟,谷奎亮.电视媒体微博营销之现状考察[J].科技广场,2012(8).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