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业竞争愈演愈烈、加上网络的冲击,报纸越发艰难的情况下,纸质平面媒体如何运用形式新颖、读者喜闻乐见的手法写新闻,怎样把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眼球和阅读欲望,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载《辽宁日报》2012年12月15日)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新闻写活,以赢得读者青睐的好方法。
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既有连贯性,又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报纸用讲真实性故事的方法写新闻更能打动读者,讲故事力求使人物有血有肉,让事件生动活泼,比讲道理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好呢?从这篇获奖作品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要有一个“勾人”的题目。
大家历来重视文章标题的制作,中国古语说:“题好一半文”。传媒界有人提出“五步三秒”,即是指摆在报摊上的报纸,在一瞬间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进而使读者决定掏钱买这张报纸。有研究认为,大多数读者打开报纸都是先浏览文章的标题,才决定看哪篇报道的全篇内容。可见标题制作得精彩生动,对于吸引读者至关重要。这篇通讯的标题采用的是悬念式标题。悬念式标题就是像说书人一样,先卖一个关子。悬念,调动起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为了增强感染力,在制作标题时,对有些事的主人或原因、结果不直接点明,而是利用巧妙手段,先给读者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疑团,调动起紧张心理,催促读者往下看。《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这则标题,无疑对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老红军是谁?他的三个兵和老红军是什么关系?他们有些什么样的事迹为众人所不知?这个故事在题目上就先卖了一个又一个关子,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全文、听作者讲这个故事以解心中的疑团。
第二,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一个记者必须要用导语引起读者和编辑的注意……无论涉及哪种体裁,这一原则都是相同的。第一个字、第一个短语、第一个段落至关重要。”这是美国作家、自由撰稿人罗伯特·奈特说的。在西方的新闻培训中,下功夫最多的,就是讲述导语的写法。而我们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往往不够精心,结果是把重要的新闻事实湮没于芜杂的材料当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曾就中国新闻缺少导语的现状进行了批评。他说,我们有些记者不会写作新闻导语,把不是导语的写进了导语,无导语最终埋葬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无精彩开头的故事,无疑是不会有人愿意读下去、听下去的。这篇通讯的开头,写得是精彩的。如文中写道:
12月3日,记者来到家住鞍山军分区干休所的老红军余新元家。走进客厅,一幅雷锋的照片出现在眼前,雷锋的嘴角挂着微笑,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我就是余新元!”犹如洪钟响过,一双大手捂住了记者的手。落座后,记者同余老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亲热地唠了起来。
短短的一段现场描写,从侧面刻画出老红军的事迹一定与雷锋有着紧密的关系,也看出这位老红军的健康体魄及对人热情、谦和的风采。
第三,要用直接引语来增强故事主题的鲜活性和深刻性。
西方新闻作品讲究引语的使用,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最为重视,能让读者感觉“听到”了当事人说的话,增强可信度。同时,直接引语也改变了文章的行文结构,使文章行文富于变化。当然,使用更富有个性的引语效果更佳。这篇通讯在运用引语讲故事上是成功的。全文一共运用了7句直接引语讲述了4个人的故事。全篇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展开,将描写变成了讲述,阅读成了聆听,使读者能够真正享受阅读。主人公的自述语言质朴,饱含深情。对余老神情的描写简单明了、意味深长。“对话里的对话”笔法细腻连贯,真实可信。主人公讲自己轻描淡写,话雷锋、郭明义有哭有笑,讲老儿子神情严肃,充满张力的描述将红军精神刻到了余老的骨子里,真实地反映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正如中央军委原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和全军英模大会上,曾两次接见老红军、通讯的主人公余新元时夸赞他说的:“你真了不起!”这篇通讯以独特的视角,运用直接引语讲述了余老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奋勇杀敌,和平时期送“两代雷锋”当兵,几十年如一日传播雷锋精神的传奇经历,其通讯主题鲜明重大,新闻价值高。报道见报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百万网民或通过微博、论坛表达对余老的敬意,或登录雷锋微博、网站表态要向余老学习,数十家企事业单位邀请他作报告。沈阳军区《前进报》对这篇通讯全文转载,沈阳军区政工网、雷锋纪念馆网站和雷锋微博等新兴媒体组织专题报道,对余老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篇幅、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宣传,学习余老先进事迹的热度在军内外日渐升高。3月5日,在沈阳军区纪念学雷锋活动5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他被授予金质“学雷锋荣誉章”。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