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语境中,微电影的多维功用被进一步开拓,进而朝向商业广告承载、事业宣传推广、跨媒介传播、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等多向度发展。在商业广告承载方面,微电影既找到了自己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又延循了“商业诉求+电影叙事”的基本模式;在事业宣传方面,微电影作为普及推广公益、体育、文化教育等范畴的影像媒介被使用,其背后是来自企业、事业机构以及个人的推动主体;在跨媒介传播方面,微电影作为从网络自制向电视平台流动的影像节目被逐渐触及;在专业教学方面,微电影的低投入、短周期、与大众评价密切互动等特质得到了深度发掘。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功用指向;发展态势
近年来,微电影艺术在国内完成了三个向度的发展蜕变。其一,业界介入下的概念成型。从早期“5分钟以内”抑或“十分钟为限”的争论,到目前对“30分钟界限”的广泛认可,微电影概念逐渐成型并趋于稳定。以微电影被大众认可的过程而论,业界制作方和媒体的宣传推介是重要因素。在网络上,成型的微电影作品往往被冠以“首部青春微电影”“国内优秀微电影”的名头,而伴随着相关视频点击率的一路走高,各大媒体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跟进报道。2010年以来,微电影与微博、微信等快媒体一并涌入了大众的视线和生活。其二,快捷消费基础上的跨平台传播。如果说单纯的影片长度标准并不能区分开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短片的话,那么新媒体时代的跨平台传播则构建了微电影的另一重要特质,一方面,在PC终端、手机、公共视听载体等平台上,微电影实现了跨媒介传播;另一方面,作为电视台吸纳网络自制节目的重要对象之一,微电影体现了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内容合作与共享。其三,逐渐细分的功用化指向。基于影像制作快捷与传播高效的特质,微电影迅速被不同主体基于多样目的拓展出丰富功用向度,在逐渐细分的功用指向层面,微电影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一、商业诉求的广告承载功用
相对而言,除却电影艺术本身的叙事功能和情感伦理承载之外,广告功能是微电影较早开拓的功用指向之一。国内较早涌现的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本身就是一个广告作品,然而它同时又是一部微电影。近年来,类似创作层出不穷,有不少都成功地发挥了配合产品销售或品牌宣传的广告功能。在广告类微电影层面,微电影既是影像叙事艺术,又是广告作品,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综观国内外以往的优秀剧情类广告作品,其叙事内容和镜头语言与当下微电影作品也大同小异,因此,在广告模式下制作的微电影,更多地体现了两方面的“投机取巧”。一是充分借助新媒体时代微电影艺术传播信息的便利。与新媒体时代之前依靠电视和纸媒的二维传播方式不同,当下的广告微电影能够实现“电视+网络+纸媒”的三维营销。二是借助“微电影”的名头实现宣传。从广告创意学的角度看,“新瓶装旧酒”也是一种包装策划的方式,而那些借助微电影名头实现推介的广告作品,大多将产品营销诉求潜藏在微电影叙事内容之中,故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接受者对广告宣传的抵触心理。
当下微电影表现出了先天的亲广告性,植入广告以及产品冠名等形式成为较多微电影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对那些希望通过微电影作品来宣传自身的业界公司而言,微电影影像及其故事成为承载广告功用的载体。从相关研究看,媒体内容所提供的体验,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1]40落脚到发挥广告推介功用的微电影作品上,其叙事的情节无疑是宣传产品或品牌的利器。从这里出发,广告类微电影实际上体现了基于微电影艺术和广告功用两者之间的双向协调。一方面,微电影往往因广告诉求而调整自身叙事和拍摄,即使那些单纯在片头或者片尾打出公司LOGO的作品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广告主及广告公司在选择或制作相关微电影时,也会考虑自身产品与电影叙事的契合度,希望最大化地发挥其推介作用。从这一层面讲,广告和微电影叙事的契合度越高,受众接受效果就会越好。广告类微电影的大量涌现,解决了微电影发展之初的资金投入问题。即使微电影制作已经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粗劣制作。从市场实际看,虽然在优酷网等可以自由上传视频的网页平台上早已出现网友自制短片,然而首先进入大众视线、斩获公众关注的微电影仍然是那些由业界参与、具备一定投入和制作水准的作品。从2010年到当下的短短几年中,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作品往往都是具备雄厚资金支持的,其中就有大量的广告微电影。
与具体文化产品结合之后,微电影的广告功用被进一步拓展。像《前尘饮下》等立足“游戏+微电影”模式制作的作品,大多以游戏镜头拼贴或者游戏衍生故事的方式创作,体现了宣传游戏的制作诉求;而《相约雅林》《大美西藏》《缘分西江》等“旅游+微电影”的创作,则是把人文地理与风土人情、爱情故事相互融合,以微电影的方式为当地旅游产业做推介。在旅游微电影中,一个电影文本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旅游宣传广告,它的目的是让观众投入到形象生动、美轮美奂的影像之中,刺激其关注当地旅游资源,产生实际的旅游欲望并付诸行动。
哥伦比亚大学的托瑞?希金斯提出了关于“体验”的理论模型,并将“愉悦价值”和“激励体验”作为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元素提出。在他看来,愉悦价值是界定观众是否喜欢接触物的标准,而激励体验则是决定其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的重要指标。[1]20-21在类似游戏微电影和旅游微电影的范畴,产生愉悦价值的是影像和叙事,而激励体验则依托于观众对这些内容的欣赏效果。换言之,观众是否喜欢该作品,影响着其是否采取行动(参与该游戏或到某地旅游)的具体选择。对那些以商业目的为最终诉求的微电影制作方而言,能否成功地制造出观众的愉悦体验并进一步将其转化成行动激励,成为最关键的步骤和工作。具体说来,游戏微电影呈现出基于原初游戏文本实现二次创作的特征,其广告功用是在不同文本之间的彼此指涉中最终完成的;旅游微电影则题材更加广泛,无论是以旅游资源介绍为主,还是具体人物主导的爱情故事,都服务于旅游宣传的总体需要,拥有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
二、事业宣传的推广功用
正如施拉姆所说的那样,传播的本质是对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在新媒体时代,微电影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影像载体。广告类微电影传播的是商业产品相关信息,而事业宣传类微电影则指向了另外的区域。
以公益慈善类微电影为例,一方面,慈善组织积极拍摄了大量微电影作品,目的是宣传普及公益理念,助推公益行为。2012年,中华慈善总会发起“微电影?微公益”大型慈善系列微电影项目,将各地慈善组织的相关故事改编后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另一方面,商业公司纷纷介入公益慈善微电影的制作。近两年,联想、康佳、百威纷纷投资拍摄此类微电影,其中联想制作的《爱的联想》等微电影还与其自身倡导的公益活动密切互动,扶持草根公益社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客观而论,商业公司参与此类活动的客观效果是提升企业及产品形象、丰富其人文内涵,然而这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回馈大众并不矛盾。从此类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过程看,商业诉求和公益事业宣传被有效结合在短小精悍的影像叙事之中。
无独有偶,体育类微电影的制作及传播也体现了多向度主体参与后的复合功用指向。一方面,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重视新媒体时代影像节目的影响力,开始探寻利用微电影推进体育事业的具体路径。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2中国体育微视频展播活动”启动。活动以“发挥体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弘扬体育精神,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为主旨,展播了大量体育类微电影。另一方面,知名体育品牌制作了叙事性较强的微电影广告,像《灌篮高手三分钟扭转杯具》等便将体育励志故事与企业产品内涵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强化广告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