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建立在主体性认知基础上的记者角色分析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媒体角色的定位既源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受制于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的认知水平。新闻媒体的角色与为之服务的记者角色息息相通。对于中国来说,不同发展时期媒体的角色定位并不完全相同。60多年来,中国新闻媒体的角色从单一走向了多元:既充当喉舌,承担宣传使命,又在市场经济展开后充当着市场主体。为充当好市场主体角色,多年来,新闻传媒恢复了诸多原初功能:信息传播、知识启蒙、文化传承、利润回报、舆论监督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记者角色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化。
今天,中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微时代。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其中手机网民3.88亿。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显示,微博用户数已趋近中国网民数,其中19岁及以上国内网民中,微博用户占88.81%;近七成用户拥有唯一账号,用户规模趋向稳定;高频率访问微博用户占据主流;浏览转发及发布微博是用户的基本操作,收看视频、聊天、参与商业促销活动已成为用户新的兴趣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迈进迅速成长的微时代。
微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位民众都拥有了流动自媒体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人人都成了自媒体的主人。可以看出,在微时代新传播特征的基础上,传统媒体对主流新闻和舆论话语权的把握能力正在弱化,过去“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成为话题的制造者、参与者、引领者。
可以这样说,微时代的到来再加上中国社会基础所呈现出的种种新状态,使新闻媒体的传统功能正在受到冲击,并时时以矛盾的形式呈现:信息传播的快速与迟滞;信息传播的反控制与控制;媒体责任的履行与逃遁;话语权的坚守与遗弃;舆论引导的施行与失效;真相的披露与掩盖,信息满足度之于受众的丰富与匮乏;新闻传媒既有价值体系之撼动与重建;意见流动市场之形成与扼制,批判意识的坚持与缺失……总之,微博传播出的中国图景与传统新闻媒体镜像的中国图景产生了大分裂,促使青睐受众拥有量的传统媒体产生此种欲求:对微时代自身的主体性之再审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欲求与既往国家意志所要求的媒体表达往往产生紧张关系,紧张关系常常通过记者新闻工作中的角色体验得以投射。
微时代促成民众参与和围观意识的成长,微传播主体传播出的中国图景与传统新闻媒体镜像的图景所产生的大分裂,倒逼新闻媒体不得不对自身角色再思考,也促使记者对自身角色再审视。这里,笔者约请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就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对话,以期帮助读者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之效果。
包临轩,现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助理、生活报社社长。1984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
20多年来,包临轩一直在新闻这条战线上默默地奉献着,他视新闻为生命,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生死荣辱。如今,在他带领下的生活报,已成地方传媒翘楚,领风气之先,成为全省都市报媒体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