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9】--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时代记者角色之再审视——

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9】

赵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职业精神之张扬

十八问:您曾说过,“媒体人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传递信息。说媒体是传递信息的行业,这是不错的,信息的自由流动是一切自由的基础。但是信息对媒体人来说,我认为我们的理解应该更高一些。媒体是通过发掘信息、公布信息来影响社会的。通过信息的传递,来传递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推动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这是媒体传递信息的落脚点和责任所在”。这段话是不是您所认知的新闻职业精神之所在?如果是,为何?不是,为何?

答:是的,这是我认可的。如果媒体只传递信息,那我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现在通信很发达,传播信息是移动联通都能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传递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新闻影响生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我们的落脚点。为什么强调这个呢?也是想说媒体人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担当,你的社会职责和社会分工是什么,你就是通过让信息获得更大范围的流动,来为这个社会的文明注入鲜活的因子,为社会软硬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动力。

十九问:今天,更多的人在谈论记者的责任和良知。在您看来,记者的报道该对谁负责?您认为记者的良知是源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要求,还是源于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答:记者的报道对公平正义负责,我认为这是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记者的良知既源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要求,也源于悲天悯人的情怀。悲天悯人的情怀说的是精神,专业主义说的是职业素养、职业律令,二者不可或缺。新闻专业主义背后是要有精神的,精神是要在操作层面上体现出来的,所以要有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没有矛盾。

二十问: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要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发生冲突时,应以何为准绳?为什么?您提出的“做有魅力的新闻”在业界知名度很高,这个“魅力”指什么?是更接近于真相还是别的什么?

答:做有魅力的新闻,这个不可能发生冲突吧。当然,如果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职业要求发生冲突时,我认为悲天悯人是第一位的。因为你首先是一个人,然后你才是个职业人。所以对人的伦理要求、道德要求要有某种先天性,是元问题。遇到一个人倒下了,需要你去拯救的时候,你是马上拍下片子发给自己的媒体还是先去救人,那显然是先救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他为了新闻所谓的时效性,为了抢新闻而把做人的事丢掉了,那我们就失去了新闻的根基。所以这一点如果发生冲突的话,我认为还是道德优先,职业第二。

做有魅力的新闻,第一个原因在于,我觉得我是在强调新闻美学这个经常被忽略的概念,新闻写作是一种文本写作,如果做得好它应该是作品,大家说新闻是产品,我认为新闻应该是作品。最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经典,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专业角度来说,如果对于新闻作品的美学意识缺乏的话,我认为我们的写作文风其实是不大好的。我觉得,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过于板结,基于此我深深感到,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在追求新闻真实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文本应有对于新闻美学的追求。因为好的文本是更加有利于传播的。一篇好的优秀报道有时候像电影一样,是非常美的,我们看普利策新闻奖的大奖作品,它们中的许多的确堪称经典。

所以我强调新闻有魅力,是从这些角度考虑的,也就是说新闻本身可以成为好的作品,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如果行文很差,必行之不远。

新闻所承载的思想、言论和思考本身可以是美的。不仅仅说的是版式和标题制作这些形式元素,当然更要包括这些深层次的东西,最终,有魅力的新闻对于我们塑造一个文明的公民,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魅力的新闻作品在精神上不可阻挡,散发着思想的美好的气息。

二十一问:您曾说过“我坚信新闻报道能改变这个社会”,您所说的“改变这个社会”是改变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记者和民众屡屡追问的新闻报道最后不了了之,如何解释?

答:责任太重大了,但是我说的改变呢,不是外在的一些改变,不是看得见的有形的硬件的改变,某些时候历史时刻硬件的改变也是可能的。但是就常规的新闻报道来说,我说的改变社会,首先就是通过我们的报道来影响世道人心,就这一点来说是有作用的。因为,人的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是由新闻构成的,大家每天通过新闻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新闻创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你早上醒来睁开眼,无论是上网也好,打开电视也好,听广播也好,看报纸也好,你都是把它作为一个生活环境来对待。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要素,人们是通过新闻报道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和感知,所以说,新闻报道会影响人心,影响这个世道,进而改变社会,当然这个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

为什么说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呢?第一,新闻本身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存在,它将和文学、艺术、哲学、出版一样对社会有改变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一种内在的改变。第二,不排除在某个将来重大的历史时刻,新闻会发挥重要作用,一定意义上也能改变社会。但是它是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来实现的。

为什么记者和民众屡屡追问的报道有些最后却不了了之,该如何解释?你的意思是报道没能发完又能改变什么呢?不对,改变了,你的心态不一样了,社会心态、社会心理、文化氛围都在悄悄地改变,它是一种积蓄,正能量的积蓄。不了了之也是一种影响,发出的报道最后可能没有完全发完,你也不能说它的社会意义就没有了,或者失败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们还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当由于外在的力量使它没有成为可持续的时候,无论媒体还是社会都会更加强烈地感到我们这个社会进步的必要性,难道这不是它的重要意义吗?我认为是的。不要认为夭折了的报道就没有作用,我认为同样有正能量。例如对地方发生的某些产生了全国性影响的新闻事件,地方媒体、中央级媒体和网络声音有着种种不同,但是社会受众从这种对比当中,能够感觉到社会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普遍的关注,这依然是有意义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