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战略下广电系统的“三网”破局【2】--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上

“文化兴国”战略下广电系统的“三网”破局【2】

徐海龙 王潇琳

2012年12月03日11:1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广电在三网融合中的竞争劣势

当前,广电占据内容生产、播控权,同时自建双向网络,似乎已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未来将分得最大蛋糕,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2011年广电总收益为2895亿元人民币②,而2012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电信的主营业务收入就达9880亿元。对比数据清晰地体现出两方的巨大差距。相比电信的3G转型“困境”,广电的NGB建设难度更大,其难点在于体制、资金以及市场基础和经验等几个方面。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第14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推进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制问题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广电系统具备一定的行政权力和内容优势,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双重多级的分散管理体制造成资源整合非常困难。目前筹建的国家有线网络公司进展缓慢,很大原因是各地广电企业资产权属复杂,国家广电总局与省市政府的关系难以理顺。同时一些地方广电企业已经上市,或者和电信企业合作,客观上又加剧了整合的难度。相比之下,电信的准备要比广电充分得多。15年间,国家相关部委重组两次,基本是以工信部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后,各级部门和企业被扔进市场经济中重新锻炼,到现在依然在不断地拆分、合并、上市、融资、重组,相关的配套产业尤其是设备供应商更是竞争激烈。

内容播控作为广电业独一无二的优势和资源,使得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广电业在推动三网融合时的第一要务。然而,由于广电在“电信化”上的过度“分神”,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历时一年多之后,仍停留在城市层面。2010年确定的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大多务虚多过务实,症结也正在于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电业面临着重重严峻挑战。

内容何在?——广电的破局新路

耐人寻味的是,在三网融合的角力中,广电和电信都一直强调播控和传输,但很少提及“内容产业”。如果从竞斗迷局中抽身来看,节目内容的生产、创新未尝不是峰回路转的另一片天地。

如今的三网竞争类似于国内互联网的初次高潮,平台搭建之后紧接着就是内容的重复和匮乏。“三网融合”意味着渠道和受众的多元化、零散化和互动化,最终收益来源于受众,而观众需要的是更多新颖的节目。三网融合形式下,受众与媒体的接触范围将越来越广、接触时间越来越长、接触渠道越来越多、互动体验越来越强。[1]与其说“三网融合”对广电有线网络是特大利好,不如说真正利好的是内容产业。“三网融合”进程将像互联网初期一样由“渠道稀缺”转为“内容稀缺”,内容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试点方案》允许电信制作非时政类节目以外的广播电视节目,这给我国内容产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冲破壁垒参与内容产业竞争。包括央视的CNTV、湖南卫视的芒果网、浙江卫视的新蓝网等网络电视台,也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资金实力雄厚的电信企业,更不能忽视的是酷6、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网络视频行业经过了第一个五年发展,第二个五年各家视频网站都将把重心放在“内容创造力”上,开始自制原创节目并对外输出,而视频网站纷纷进军上游影视内容制作将成为必然。作为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将充分利用网络做分众内容,逐步实现向虚拟数字电视运营商的转变;同时,作为产业链中游的网络运营商(如电信)也将在加快发展网络的基础上,逐渐进入内容市场,通过自制、购买甚至自办频道等方式增强内容实力,降低对内容提供商的依赖。

而面对当前行业的“合纵连横”,广电的内容创新与NGB网络建设相比,却显得步履缓慢。人们长期以来的观念是:广播电视是国家资源,全国人民都看电视,也就是说全国观众都是“我”的。首先,这种观念使得很多从业人员认为节目内容是“虚”的,有线网络和播出平台才是“硬通货”和“铁饭碗”。在确保国家舆论导向和信息安全之外,这种意识也造成了全国各级电视台长期的僵化体制和“老大”作风,导致人浮于事、节目创新力不强、对外压低节目收购价,甚至是公益与商业界限含混等现象;其次,广电系统很多部门和人员自认为是最佳节目内容提供商,对民营电视公司、视频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提供的创意内容不够重视,对全媒体内容产业的竞争意识不足。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科技曾经被认为是唯一的创新模式,现在在某些方面应让步于创造性内容和创意。创意内容产业的链条是: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