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酝酿着新一轮转型升级。在广播影视领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融合快速演进等多重影响,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一方面技术体系加快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事业产业、体制机制等都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推动新一轮转型升级,既是中国广播影视抢抓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广播影视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对构建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格局,确立其独特地位,发挥其重大作用,至关重要。
一、加快广电体制改革创新,从一元体制向二元体制转型
(一)广播影视二元发展格局要求建立健全二元体制
中国现有广电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十多年来广电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一元型事业体制特征还比较突出,不能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要求与市场经济环境。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一理念在其后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中日益完善和深化。贯彻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广播影视正在形成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二元发展格局,一元型事业体制也随之逐步向二元型事业产业体制转变。通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二元广电体制初步形成,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环节需要突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随着媒介融合的快速演进,广电体制应增强包容性,加大促进广电融合发展的体制推力。
(二)健全公益性广电事业体制
一是贯彻中央部署,将广电公共服务体制架构上升为制度。构建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广电机构为骨干,向全社会提供公共广电设施和服务的广电公共服务体制。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主体。长期以来,广电公共服务的主体是模糊的,有些层级的主体在逐渐弱化。随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产业经营地位的确立,应切实明确其公共服务职责。当前要强化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体制基础,形成“三网一台一点”即有线网、地面网、卫星网和广播电视台以及乡镇服务点的体制格局,巩固和强化市县两级广电管理机构职能和广播电视台的公共服务职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是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在体制改革中其地位应进一步强化。三是完善财源体制。公共财源是公益性事业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推进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的过程中,应将建设与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的财源机制,赋予各级财政在广电公共服务中的刚性责任。目前,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建设应重点加大对市县两级台的财政投入,解决台网分离、网络整合后其运行经费匮乏问题。四是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要广泛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助等措施,充分调动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五是确立广电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建立评估考核机制,让广电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监督有规可循。广电公共服务应尊重群众主体作用,适应群众基本需求的变化,增强针对性、适配性和实效性。
(三)健全经营性广电产业体制
经营性广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体制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对广电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尽管经营性产业在顽强成长,但难以得到体制的全面支持。产业主体缺位,市场机制缺失,资源配置行政化,成为制约广电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目标,做出了新部署,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贯彻这一精神,创新经营性广电产业体制,应着力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经过改革,国有电影电视剧制作机构转企改制已全面完成。社会资本也纷纷进入影视内容制作并成为生力军,目前,80%以上的电视剧和电影、90%以上的动画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民营企业在视听新媒体领域亦十分活跃。要形成公有制在广电产业领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革事业体制,把经营性广电业务剥离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塑造合格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健全广电企业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出资人制度有机衔接的机制,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广电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在培育新型市场主体过程中,探索解决广电产业虽然资源丰富但市场化程度低、广电产业要素专业化程度高但流通性差,与资本市场对接难问题。
二是发挥市场在广电产业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打破层级、地域、体制、行业限制,支持产业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产业资源的整合重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既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广电企业,也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广电企业健康发展,除特殊情况外,进一步降低广电产业准入,引入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广电产业。
三是建立融合性广电产业体制。当前,传统广电媒体与视听新媒体正在全面融合,各种媒体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全媒体成为发展趋势。传统广电媒体体制已不能适应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基于我国国情,应加快推动经营性广电产业体制与视听新媒体体制的融合,以体制改革适应和促进传统广电产业与视听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