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万象

中国首档诗酒美学文化节目《断篇》:您喝对酒了吗?

2020年02月05日13:58 | 来源:北青网
小字号

 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酒应该都不陌生。古往今来,酒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古代,酒被视为是一种神圣的物质,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等庄严之事而不用。除此之外,酒还承载着很高的文化价值,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杜康造酒开始,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酒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佳品,事实上,不同的节日人们喝的酒都大有讲究。比如春节,如果您只能想到喝白酒,就太out了,赶紧来中国首档诗酒美学文化节目《断篇》补补课吧。这档节目由文化学者赵普策划打造,第一星传媒、华茅、西瓜视频联合出品,以短视频的形式在西瓜视频上播出,旨在通过赵普独特的风格,解读古今,发现美学真谛。

五大传统节日皆离不开酒

酒从历史中走来,在当今社会依然占据着文化消费的制高点,然而归根到底,其幕后真正的推手并不是那些英雄豪杰,而是百姓对酒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慢慢地,酒由最简单最直接的礼节,发展为贯穿重大节假日的线索与名片,酒俗记忆与文化传承,也在传统节日的推动下得以加强和巩固。

首先是春节,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天得喝“屠苏酒”。赵普介绍,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本草纲目》与《遵生八笺》中都有记载,内含白术、桔梗、蜀椒等药材,有健胃补血、杀虫解毒的功效。据说喝了屠苏酒,这一年都会远离瘟疫。

接下来就是清明了。因为酒常出现在团聚的餐桌上,很多人会以为它是一个团圆美满的符号,与清明的悲伤气氛是冲突的。事实上,古人在清明节也有饮酒的风俗,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中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一个侧面的例证。但要弄清楚人们为什么在清明饮酒,还要追溯到古人崇拜火的风俗。

古人观念会认为:人会离去,带给人温暖和能量的火,也会衰老与死亡。如果火死了,人的生命也会走向尽头。于是每年春天,人们就会灭掉旧火,再折下新枝子,钻出新火。新火寓意着重生与健康,用新火来生活,人也就会无病无灾。而这个灭掉旧火的日子,就是清明,即寒食,当天人们不能生火,需等第二天才能取用新火来生活。没有火、吃冷食要怎么扛得住初春的寒凉呢?聪明的古人想到饮用清明酒——一种糯米酿制的酒,来暖身暖胃,寄托哀思。

端午节要喝的酒早有盛名了,即雄黄酒,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中秋节和重阳节喝的酒则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令特征:八月的桂花酒,由桂花封坛酿造,味道甜美、香气扑鼻;九月的菊花酒,是将秋菊泡在酒中,与成熟肥美的螃蟹最为绝配。

酒也有荤素之分

不知您是否有听过荤酒、素酒的说法,这里的荤素之分,可不是传统意义上以是否含肉为标准的衡量,要知道其真正含义需要先说说腊八祭祀的风俗。

最早古人在腊月祭祀,称作腊祭——这一天并不固定,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各种农业神。一来向祖先报告,这一年又丰收了;二来祈求神明,来年继续保佑我们,赶走灾荒害虫,祈祷获得丰收。古时的腊祭甚至比过年还要重要。

后来佛教传入,这一天又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于是两个节日一合并,成了今天的腊八节。腊八节用各种美食祭祖,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除此之外,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按民间的说法,这一天祭祀用的是“素酒”。

什么是素酒呢?提到素酒必须先讲讲荤酒。荤酒,指的就是米酒,因为米酒酿出来是浑的,人们渐渐就取了谐音,叫“荤酒”;与之对应的,果酒,清澈明亮,所以就叫“素酒”。果酒是自然发酵,算带酒精的饮料,民间有时候也不把果酒算作酒,这样也与佛教不饮酒的戒律影响不冲突了。

如今,酒已经融入我国的节日习俗,成为节日的名片与风向标,以上谈及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酒,对于中国人来讲,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些节日于我们而言,也成了与亲朋好友举杯欢庆的日子,正所谓谈节必谈酒,有酒才有节。

我们看到,古人在节日喝的酒,基本上都是二次加工泡制的,方子也非常简单明晰。闲暇之余,不妨试试咱祖宗传下来的酒方,品一品传承千年的智慧。想了解更多关于酒文化的知识,赶紧上西瓜视频,上抖音,看《断篇》,您想知道的一切,这儿都有!

(责编:燕帅、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