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万象

赵普《断篇》:“过年”“除夕”,是古代人民最美的祝愿

2020年02月12日11:05 | 来源:北青网
小字号

2020年的正月已经过去一大半了,按照传统的习俗,年就算是过去了。但每到新年,这除夕的话题,就像一道简答题,时时刻刻考验着放假期间被迫营业的小朋友们。“过年”和“除夕”是多少人儿时的回忆。近期持续热播的中国首档诗酒美学文化节目《断篇》中,文化学者赵普用生动的讲述方式为观众娓娓道来“年”和“夕”的故事。中国首档诗酒美学文化节目《断篇》由赵普策划打造,第一星传媒、华茅、西瓜视频联合出品,以短视频的形式在西瓜视频播出,旨在通过赵普独特的风格,解读古今,发现美学真谛。

“过年”和“除夕”蕴含很多内容

在中国各地,关于过年和除夕的习俗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但是可以统一的是: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除夕又叫“大年夜”、“除夕夜”等,是整个新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年和除夕的内容也收到地域的影响,除了我们熟知的吃饺子,贴春联。在南方的很多地方,过年要吃年糕和汤圆。还有的地方,流行吃糖环,这个比较少见,是一个圆圈样的东西,里面类似五角星,寓意生生不息。除了吃的,南方一些地区还有一种“出方”的习俗。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要早早地起来燃放爆竹接年。还要全家人穿着新衣服围坐餐桌吃年糕,寓意为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比蜜甜,尤如芝麻开花步步高。

到了北方,过年要贴窗花,剪出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如意。音同“福禄”,的葫芦,也绝对是北方人过年的“宠儿”,什么冰糖葫芦、西葫芦水饺、等等。不仅吃,还把葫芦作为节日的吉祥物摆件,放在桌子上,可以添福气招好运。到了三十那天,全家老小换上新衣服,等到12点一过,放鞭炮、点烟花。初一早上还要敲锣打鼓,迎接新的一年。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不同的民俗蕴含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驱灾避祸,祈求来年也会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全家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现在并不是每家每户都依靠农业生活,但是这种欢乐美好的习俗却流传了传了下来。成为过年期间尤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过年”和“除夕”除的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在不同地区的版本,是大致相同的。传说,古代有一个怪兽长得相貌狰狞,身型庞大,总是在年终岁末为害乡里,吃掉粮食,吞掉家里的牲畜。人们把它们叫做年兽或者是夕。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怪兽害怕火焰和红色还有特别大的响声。于是,人们就在每年它即将出现的日子,贴上大红色的春联福字,挂上红灯笼,再燃放烟花爆竹。吓跑这些怪兽,这样全家人和庄稼都会平平安安。人们把这些行为称之为:“过年”和“除夕”。

而对于“年”和“夕”的真实身份,赵普讲到:首先,这种怪兽过年的时候依然活跃,肯定不需要冬眠。其次,它对声音非常敏感。其次,它害怕火焰,又知道年底家家有余粮,那么应该很聪明。那符合这个特征的就是,山魈。《聊斋志异》中就出现过山魈的记载。聪明的古人又找到了一种外形和特点都很类似的生物,能让大家一目了然的,就是大马猴。很多70、80后朋友在儿时听到长辈经常说的那句话:“再不好好睡觉,大马猴来抓你了”。这句话的主人公。大马猴就是山魈,同样害怕火焰、响声、红颜色。于是人们在过年的用火焰和烟花爆竹驱逐它们;用红色的春联吓跑他们,不要让他们打扰了快乐的新年。

一个传说,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普认为这个关于我们中国最重要节日的传说,从现实角度来看,是有根据的,因为自古我们国家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包括春节在内的古代众多节日,都与农耕生产相关。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来年庄稼丰收,全家幸福平安,是历代中国人民最大的心愿。各种民俗习惯,也折射出古人的智慧和对幸福的憧憬。节日的根源就在劳动人民的手中和心里。

传统的民俗让我们的新年变得更有意义,这个美好的故事也不仅是留给我们大家一个过年的习俗,更是古代人民庆贺丰收,祈求幸福的美好祝愿。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使走向未来的脚步迈的更踏实。这也符合我们当下人民期待国家日益强大希望生活美满的追求。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好玩好听的历史,不妨来西瓜视频、抖音,关注赵普《断篇》,这里会告诉你更多。

(责编:赵光霞、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 未来这些措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