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外问答平台Quora改善国际传播效果
我国始终致力于塑造积极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当前国际受众对我国的偏见与误解仍较深,传播效果尚不尽人意。虽融冰非一日之功,却亦不可忽视我国的对外传播长久以来官方意味过重这一事实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因此还需更充分利用非政府的国际传播主体,特别是海外华侨、留学生及在华外籍人士等与海外受众心理距离更近的民间力量,来消弭误解,传达真实的中国。此外,据外文局调查报告,海外受访者了解中国的首要两大渠道仍是当地的传统媒体(61%)和新媒体(43%),不使用中国媒体的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该看什么中国媒体”。结合以上两点,本文试分析利用海外热门问答平台Quora“借船出海”、进一步改善我国国际传播效果的可能性。
一、Quora的影响力及其运行机制
社会化问答平台Quora创立于2009年6月,次年6月正式对公众开放。经过八年的发展,2017年Quora估值已达18亿美元,跻身“独角兽俱乐部”,月均独立访问人数达到2亿,影响力不可小觑。一些外国政要也注意到了这一平台的影响力,开设账号来解释政策、了解民意、进行公共外交。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在Quora数次回答有关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平价医疗法案》(ACA)以及伊朗核协议等相关问题;希拉里也在竞选期间多次利用Quora回应诸如“穆斯林禁令”、气候变化、打击ISIS等焦点问题,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网站流量分析公司Alexa提供的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Quora用户来自美国,比重最大,其后依次是印度、英国、加拿大和日本。而由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7月发布的中美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可知,这五个国家中,美国、印度、日本对我国的好感度均低于参与调查的全球38个国家均值(47%),其中日本和印度对中国印象尤其负面,好感率分别仅有13%和26%,均是急需我们改善传播效果的重要对象国。
话题是Quora社交平台的骨架,激励着用户参与,生成内容,建立起关系网络与知识体系:用户在提问时可将问题加上话题标签,以便关注该领域的其他用户能够及早发现,发表回答;也可订阅感兴趣的话题,随时获得此话题下问题和回答的动态更新;即使用户未进行相关操作,Quora也会选取当前热点问答、话题及优质答主推送至用户首页,吸引用户发现个人兴趣之外的领域,挖掘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局限于“信息茧房”之中。
此外,Quora的推荐机制也为用户的积极交互注入了强劲动力。符合用户偏好的问题会通过首页推荐、相关问题、邀请回答、每日精选(邮件发送)等方式分发给用户;答案的优劣排序则并不单靠“赞”和“踩”数量的百分比或差值来判断,而是使用特征工程建立模型进行筛选及推荐,特征的提取主要围绕以下三类维度——文本特征、专业性特征和答主/赞同者使用历史特征。比如,答主的知识背景、在特定话题下的回答数量、浏览量、被“赞”、“踩”及“赞赏”的次数都会被纳入模型,甚至投票者的专业与否也会影响排序。这样的推荐机制既能避免投票上的马太效应,也可保证优质答案的曝光率不受用户加入时间长短的影响,从而激励新用户的创作;而仅是“抖机灵”但并未实质性解答问题的热门答案不会得到优先展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用户的答题行为,有利于维护社区专业性的氛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