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的坚守与改革
全球互联网自20世纪末进入商用以来急速扩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同样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全媒体时代,使得同一信息可以同时以传统媒介如图书、广播、报纸等和全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及各种终端阅读器的形式进行传播。当全媒体如洪荒猛兽般向人们袭来时,当人们越来越依赖便携式移动设备时,当全媒体阅读大数据逐年快速上涨时,曾有人这么断言:全媒体阅读必将代替传统阅读,纸质图书必将消亡。纸质图书,这种古老的知识与文化载体,面临着在全媒体冲击下的生存危机。面对这样的挑战,出版单位是本位坚守,还是因噎废食?是积极改革,还是坐以待毙?这些,都是处在全媒体时代下的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思考的。
一、纸质图书不会消亡,出版单位应该坚守出版品质
出版业是由智力生产和物质生产两部分构成的。智力生产包括作者写书、编辑编书与读者阅读,物质生产包括载体的生产、复制与传送。智力生产和物质生产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二者的相互关系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但是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也只是二者所占比例的变化,只要智力生产或物质生产不消亡,出版业便不会消亡。
虽说现在全媒体阅读以其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信息及时更新、不受时空限制、成本低廉等优点,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全媒体阅读在带给人们生动和便捷的同时,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全媒体阅读是碎片化阅读、跳跃式阅读、浅层次阅读,纸质图书阅读是完整性阅读、直观化阅读、深层次阅读,数字阅读器永远也不可能取代纸质图书的地位和纸质图书带给人们的体验和感受。因此,纸质图书也不会消亡。
虽然纸质图书不会消亡,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作品数量剧增、价值观多元化、读者结构和需求多元化等变化接踵而至,作为出版单位,在坚守纸质图书出版的同时也应该坚守出版品质。从宏观上来讲,出版单位应该把握正确的文化导向,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大众的素质全面提升,担当起知识传播和精神引导的重任。从微观上来讲,出版单位应该对作品内容进行筛选,对作品价值进行鉴别,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为大众阅读奉献更多高品质的出版物。
二、纸质图书出版应该改革,出版单位要重视“链接”
虽说纸质图书不会消亡,但传统的纸质图书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必须调整其在内容传播体系中的位置与角色。因为,当技术出现颠覆性的变化时,智力生产也应做出相应改革。而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改革是必须的,不改革,是要被淘汰的。
首先,出版人应该改革理念。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有着多元化的受众群,有着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也就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来满足多元化受众群的受众需求。“链接”是全媒体时代的关键,是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的关键,重视“链接”应是全媒体时代出版人的新理念。因此,在这样的新理念下,纸质图书并不是阅读的终端,而是与读者的“链接”。出版人要尽快转型,改革理念,进入知识服务市场,将服务更加深入,把读者当作用户来对待,与“用户”第一时间实现“链接”,利用“链接”给“用户”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第一时间提供服务,第一时间创造价值。全媒体时代的出版人,将成为一个全面整合信息的引擎。
其次,出版单位应该改革方法。目前,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出版单位一般会从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实现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如:设立专门的编辑部或安排专人负责,将已经出版的纸质图书的电子版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再在数字终端进行宣传推广;另一方面,以新理念策划、组织和加工增量传统出版资源。这就要求出版单位把线型的、只关注纸质出版物内容的编辑团队,转变为一个可以进行全面的多媒体创作的团队。全媒体时代的编辑部,也将成为一个全面整合信息的引擎。
关于改革的第一方面,主要是已出版图书的电子版收集整理的问题。这些资源是出版单位的独有资源,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并不难操作。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建立了本单位的小型数据库,还有些出版单位联合外界力量建立了全国性质的大型数据库。比如,太白文艺出版社就依托自身身处西部的区域特色,设立独立的部门全力整合本单位的出版资源,建立了“西部文学”数据库。该数据库现已收入图书上千册,视频或音频上千分钟,汇集了出版社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丰厚的文学资源,同时还在源源不断地加入新出版的图书。该数据库采用数字化技术,依靠合理的板块构成、便捷的搜索方法和美化的展示平台,实现一体化内容服务解决方案。该数据库收入的每一本数字版著作都得到了作者的合法授权,而且每一份与作者签订的合同信息也会上传至数据库后台保存,系统会在合同即将到期时提醒管理员,保障该数据库收入作品的合法性。而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携手台湾汉声出版公司、香港今日出版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学术著作数据库”便是出版单位联合外界力量建立的全国性质的大型数据库。该数据库汇集近百年海内外的关于民族文化的经典学术著作,图书总规模超过3000册。由国内民族学、民俗学和民间文化理论研究领域的60多位顶级学者专家担任主编,筛选、推荐、审定,并撰写推荐语,从各个角度解读中华民族主体文化。采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最为简洁的搜索方法,形成规模效应,面向世界集中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关于改革的第二方面,出版单位要想在纸质图书上有所突破,一定要重视“链接”。利用“链接”将纸质图书和全媒体链接起来,利用“链接”将纸质图书和读者链接起来。关于这点,将“链接”功能发挥的较出色的案例不在少数,说明不少的出版单位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利用。这些利用“链接”获得成功的例子很值得其他出版单位学习和借鉴。
案例一: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精心策划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丛书。这套丛书以大文化的概念来阐释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容涉及各民族的历史源流、文化艺术、人文地理、宗教信仰、社会民俗、经济生产、工艺制作、民族旅游、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这套丛书首次实现了纸质媒体与数字媒体的有机融合,多维度、断层扫描式地展现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专家视角、大众表述,展现了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长卷。翻开其中一本《天之骄子——蒙古族》,浏览其中一章。这一章的内容也就一万字左右,但这一万字可不单单只有黑白文字,还包含了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动人的舞蹈、本章撰稿专家的具体介绍、该专家代表作推荐及电子版免费下载。这些庞大而多样的信息都是通过各种“链接”来实现的。通过全媒体技术,书中添加了大量图片和音视频资源,用“链接”使纸质图书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有效结合,扩充了这本图书的信息量,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随时可以和网络链接,可以聆听到优美的音乐,欣赏到动人的舞姿,还能获得额外的信息和资讯。这种边缘知识援引的形式,打破了读者在以往纸质书籍阅读中正襟危坐、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手不释卷”,带给读者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优质的阅读感受。
案例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朗读者》。从这套书的书腰上来看,这套书有3个亮点。第一个亮点:70篇访谈恢复了部分因节目时长而被剪掉的精彩片段。第二个亮点:对94篇文本进行全段全篇扩充、名家译本替换;增加原创朗读者小传、名家点评;154张独家照片专供。第三个亮点:首次在纸质图书上尝试使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让静态的图文书变成一部可移动的活电视。读者只要拿起手机扫描书中的任意一幅图片,读者就可以通过“链接”观看到该图片相对应的节目视频,体验观看视频、聆听阅读与阅读文本的完美结合。这第三个亮点应该是这本书大火的主要原因,而这1000分钟的视频内容来自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出版单位只需获得相关单位授权,将二者“链接”在一起,将电视节目融合最新科技,整合出版成纸质图书,便会获得巨大成功。
案例三: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也在积极实现与读者的“链接”。在每本书的封底添加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和微博公众号二维码,读者能通过本书“链接”到出版社的微信或微博公众号,可以“链接”到公众号里推荐的其他好书。还尝试在大型丛书的封底添加“试读”二维码,试读内容包括封面、书号、定价、分类等出版信息以及本书的目录、精彩内容、名家推荐、编辑推荐等,还包括这套丛书中其他书目的相关信息,利用二维码将读者和这套丛书中的每一本书“链接”起来,使得这套丛书可以以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媒体时代,出版单位应该坚守纸质图书出版,坚守出版品质,并积极地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未来,属于坚守出版品质的出版单位,属于在纸质图书出版中灵活运用“链接”的出版单位!
参考文献:
[1](日)鹫尾贤也.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经典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贺圣遂,姜华.出版的品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何承伟.三套书和一本杂志的启示[J].编辑之友,2008(11).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