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6期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社交媒体传播特征【3】

孔垂娟
2018年08月16日09: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传播受众的“契合性”

“受众”是社交媒体传播的归因。“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特点,让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更亲切的理解和更深切的默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1.年轻群体的个性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年轻人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网络用语、创新思维、媒体接触行为、文化价值观念等“个性”被引入到电视节目生产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综艺娱乐”相互契合,满足年轻群体的“个性”需求,通过观看、谈论、学习和研究,更好地发挥电视节目的“文化”功能。例如《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该节目的微博参与用户中,“90后”用户高达55.8%,这个群体正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同时,通过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和社交媒体话题的持续推进,在年轻群体中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2.全民参与的文化共鸣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吸引了除年轻群体之外,身份更加多元的全民受众。例如《朗读者》节目,其受众注册信息表明,普通个人为76.09%,其他受众集中在教育界、文艺界、媒体界、公务员、医生、工程师、研究员等职业,呈现出高知识水平、高社会地位、高消费能力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既传播传统文化的养分,又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因此能最大限度地让各种类型的受众产生文化共鸣,这也是充分发挥电视“文化”功能、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有效传播方式。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典型电视节目案例的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析,将“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社交媒体传播特征归纳为传播内容的“话题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和传播受众的“契合性”三个方面。其中,传播内容的“话题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工具诉求;传播受众的“契合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参与诉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截取电视节目案例在播出时间段内的社交媒体数据作为研究依据。由于社交媒体数据在所截取时段之后将会有所变化,文中所列数据与节目最终的精确数据可能存在偏差,但对本文的研究主题和观点不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库.诗词大会:泛娱乐时代让传统文化走入生活——大数据全面解读“武亦姝现象”[J].中国有线电视,2017(1):396-400.

[2] 清博大数据.央视现象级节目《朗读者》全网大数据研究分析白皮书[EB/OL].http://home.gsdata.cn/news-report/articles/1797.html, 2017-05-24.

[3] 刘新业.电视文化类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4] 刘志峰.大数据时代的文化正能量——《汉字英雄》现象分析[J].南方论坛,2013(5).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