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中彰显地市级报纸副刊的特色
摘 要:《安康日报》副刊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证明,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让地市级报纸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本文主要以《安康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媒体融合中,不断创新求变,办出地方特色,渐入佳境,探索出不负时代呼唤,走向更为广阔天地的报纸副刊。
关键词:媒体融合;安康日报;副刊;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4-0123-02
创刊于1951年3月1日的《安康日报》,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办报办副刊的历史。一代代报人为地方党报文艺副刊创建了优良的办刊传统,这些文艺副刊不仅仅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报纸品牌,也为培养文艺人才输送诗人作家,为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与文艺精品,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新兴媒体等现代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在当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党报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变迁和改革,《安康日报》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证明,必须立足人文精神办出有特色、有品牌的地方副刊;必须立足本土文化,放眼纵观国内外的文化走势;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让地市级报纸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
一、突出地方文化,办出特色副刊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说:“每一个打算办好报纸的人,都必须同时办好它的副刊。”副刊作为报纸正刊的延伸,是报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同样具有服务读者的使命与责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康日报编辑于邦彦创作的民歌《我来了》风靡全国,收入人教版中小学教材;诗人党永庵创作的诗歌《我们这一代》,谱曲后成为英雄王杰生前最爱唱的歌曲之一。而八九十年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来紫阳采风创作的散文《紫阳城记》《茶事》,率先在《安康日报》副刊发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学新人。
地方报纸主要是在当地发行,其受众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作为本地唯一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安康日报副刊,是读者的精神氧吧、文化沙龙和文学驿站,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介绍推介地方历史文化和培育文艺新人的重任。安报副刊版面选稿始终遵循“不薄名人爱新人”,公平公正地处理新老作者的来稿,使副刊版面所刊发的文章尽可能多地来自本区域作者、在外的本地人或撰写本地人事的新人新作,以及不会使用新媒体的老作家从内容到形式创新不断的名人佳作,提供周到细腻的服务,让他们的新作及时与读者见面。副刊只有“开门办报”,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作者参与进来,乐在其中,逐渐建立起读者与版面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让广大作者树立归属感,增强对故土乡情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创特色副刊,应将视觉重点放在本地题材,即具有本地特点的现实生活和历史沿革、历史风物、物产资源和文化传统等。为此,《安康日报》抓住地方资源特色,围绕安康是一个“天然生物基因库、中国硒谷、中国茶乡、西部水城”等美誉,浓墨重彩地推出“和森林城市一起生活”“最美乡村·茶乡平利”“江边渔家·美食发现”等精短散文大赛,皆历时一年有余,收到征文稿260余篇,刊发100余篇高质量、高水准的散文小品,状写时代印记、书写爱与责任、记录时代发展或富有思辩色彩的美食美味文化散文,在当地乃至省内外掀起了一股关注安康生态、美食和地域文化热潮。
坚持地方特色,为改革开放大潮迭起鼓与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威呐喊,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家园礼赞歌唱。《安康日报》还相继推出“文明城市无小事”“安康文学加力安康发展”“安康文化名人访谈”等系列文化笔谈和专访,对助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安康地方文化、推介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报纸副刊影响力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