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4期

微信对新型社交关系建构的影响研究【2】

朱云龙
2018年05月17日13:4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微信对新型社交关系的影响

(一)微信对新型社交关系的增进

社交是微信发展的原点,微信用户规模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成为中国互联网社交的头号应用平台,也标志我国的社交网络由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化发展。微信对社交关系的增进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进用户间的交流联系。微信在用户之间快捷连接,帮助好友随时联络。通过微信,社交得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人们现实社交中的障碍。一是不断整合关系网。微信较强的吸附能力,人际网络效应显著增强,使其他社交平台好友向微信集聚,不断整合手机通讯录、QQ、微博、论坛等社交网络的人脉资源,加深微信好友间的互动,69.2%的用户表示微信“增加了与亲友之间的互动,亲友间联系更紧密”[1]。二是高效展示生活动态。朋友圈功能高效展示生活动态,方便好友增进了解、集聚话题,维系和加强了社会关系。据调查,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时会浏览朋友圈,关注好友动态,超6成用户最关注的朋友圈内容是“好友的个人生活展示” [1]。三是增进友谊培养健康爱好。微信使得人们在各种好友圈中找到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分享互动中增进友谊,同时也增加了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和交往。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可以看到朋友的运动情况,同时也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运动量的PK或点赞。好友运动状态的互动,更加激发健身的兴趣,引起微信用户的健身热潮。在使用微信运动的用户中,近两成增加了运动量并表示更关注健康、35%增加了朋友互动。微信读书促进好友间阅读交流,分享点评,通过朋友圈等方式互相传播,带来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微信读书用户中,41.3%增加了阅读时间、40%增加了阅读量、32%增加了分享互动[1]。

2.稳定关系链不断膨胀。微信降低交流成本,使沟通更便捷,为用户拓展交际圈提供更多可能,不断拓展了个体的社交边界。根据人类学经典的“邓巴数字”理论,人类精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交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为150人。据调查,2016年微信用户平均好友数量达194人,多数微信用户的好友数已突破“邓巴数字”限制。随着技术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微信正在挑战传统理论,不断突破稳定关系的好友数量,关系链不断膨胀。

3.关系圈子不断延伸。新社交圈子的建立,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陌生人际交往机制。随着微信在社会中的应用,也依照人们的需求和社交目的不同,在社会交往层面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微信好友从熟人关系扩展向更多涉及工作与服务的泛关系,职业社交成为重要一环。据企鹅智库发布的研究报告,微信社交的最新趋势,显现从熟人社交到泛关系社交的变迁。微信作为一个沟通工具,近年来不断帮助用户拓展关系链的上限,由“强关系链”向“弱关系链”延伸,社交重点由家人、好友向泛工作关系网络延伸。57.22%的受访者表示新增好友多为泛工作关系。其中,担任企业管理岗位的受访者中,有高达74.3%的用户表示,新增好友多为同事或同行。职业社交已经成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环[1]。

(二)微信给新型社交关系带来的问题

智能手机在便捷人们沟通和生活的同时,对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也产生新的社会问题。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过载”,张志东认为大科技时代的智能产品给人们带来的隐忧包括健康过载、信息过载、人际过载[3]。微信在构建新型社交关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问题。

1.降低了人际交往质量。一是人际关系的过载,导致好友的亲密度下降。微信既带来了高效的社交,也使信息量空前增加。据调查,3.8%的用户表示虚拟社交较为浮躁,降低了人际交往质量[4]。微信联系人太多,有的甚至超过千人,每天发来海量的消息,有时反而会淹没了很重要的朋友的消息,漏了及时回复。我们可以用一秒钟联系上天涯海角的朋友,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让我们失去了对朋友等待的耐心,反而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远了。二是信息“碎片化”带来的注意力瓦解问题,一定程度减少了社交的情感沟通,削弱了人际互动的强度。有的微信用户会发消息测试自己是否被好友删除,这体现自身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且让对方心凉,产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三是虚假的沟通和营销轰炸,给人带来反感。微信拉票让人际关系变得肤浅。伴随着“投票”消息的刷屏,很多人都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去投票。随着投票数量要求的增高,还被强制要求继续向外传播、扩散,最终导致用户产生强烈的抵触感,不胜其烦。“拉票”用人情出卖诚信,急功近利和对公平公正的破坏造成自身诚信度的下降,让人际关系变得肤浅[5]。还有朋友圈各种“点赞”的异化,带来虚假友情的负累。代购和微商在朋友圈和对话框的营销轰炸,给人带来反感。四是通过微信结识了新的朋友,难以向现实生活延伸,许多临时构建的“弱关系”比如为培训、郊游、育儿等建的群,社交活跃度随着事情的结束逐渐下降、淡化,又不好意思退群,最终成为令人不舒服的“僵尸关系”。泛社交关系较难转换成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关系,如果不能为好友提供“亲密”或“有用”的信息,将被排在人际关系链的尾部,最终被沉淀和冷却。

2.身心健康隐患。一是影响身体健康。手机上刷微信似乎永远刷不完,一拿起就放不下,手机填满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也使整块时间碎片化,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特别是影响睡眠。长时间低头玩手机容易造成颈肩部肌肉僵硬、痉挛,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导致颈椎曲度变直、颈椎间盘突出等,也可能出现探脖等体征。据报道,我国约有1.58亿人饱受颈椎病之苦。二是影响心理健康。微信依赖症和强迫症的产生。9.3%的用户表示打乱了原有生活节奏,表现为每天都很忙,因为他要用心经营、维护微信朋友圈或公众号。5.5%的用户表示碎片化的使用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3],产生微信依赖症、微信强迫症,导致亚健康。微信的沉溺导致了封闭心理,虚拟交流产生情感障碍,产生孤独感,朋友圈的热闹与现实孤独、冷漠形成反差。在美国,年轻人一起出去玩的时间(Hang Out指数)在过去的十年中从33%下降到了16%,年轻人变得更“乖”了,但也变的更孤独,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和社交缺陷。而在过度使用手机方面,中国仅次于美国,每天在工作之外平均使用网络3.5小时[3]。

3.内容失当和隐私泄露问题。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问题变得更为尖锐。微信上的传播内容,存在谣言、暴力、侵权等问题,有使用不当造成隐私泄露,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隐私信息进行犯罪,如通过陌生人交友功能结识或诱骗陌生人,继而与其交友、约会、进行性交易、赌博,甚至诈骗、盗窃、抢劫等,许多没有经历PC互联网时代洗礼的“新菜鸟”,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用户,他们缺乏PC互联网的虚拟和现实之间形形色色的洗礼,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正在成为虚假信息、碎片化社交、假新闻、诈骗和手游沉迷等新问题的“牺牲品”,出现“坑害中老年”的朋友圈谣言问题[3]。还有一些由于软件技术漏洞造成财产、信息安全的问题,如曾出现的微信理财、红包、支付安全等问题,技术漏洞成为微信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