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4期

基于对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维护的思考【2】

辛   源,程   星
2018年05月17日13: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虚假新闻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由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虚假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目前,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和惩罚机制的不健全,以及人们的认知不到位等原因,造成造假现象频繁出现,给维护新闻真实性造成了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相应的环境和途径。一旦虚假新闻在网络上受到广泛的转发和传播,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对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当前,也有个别新闻工作者不遵守新闻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不仅没有担负起发布和传播真实新闻的社会责任,甚至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主动制造虚构和虚假新闻并推动助力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

(一)缺乏专业知识

有些虚假新闻的形成完全是因为新闻报道者对相关专业认知不高造成的。隔行如隔山,新闻工作者在采集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信息时,往往容易受到专业的限制,对新闻信息的采集把握不准,对新闻的专业度认知不够,没有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也没有向专业领域的相关人员进行咨询和学习,只看到了信息中最浅显的含义,没有深度挖掘,对信息内容一知半解,凭借想当然和东拼西凑的资料信息,写作成文并发布出去。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很容易因为专业知识欠缺而成为虚假新闻。

(二)调查不实

有些新闻工作者,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在新闻写作中经常心不在焉,粗枝大叶,在没有进行实地调查或者调查不实的情况下,直接从网络上复制新闻信息,并发布出去,造成虚假新闻的出现。有些新闻工作者专业素质不够,新闻调查的方法不准确,没有把握住采访调查的方向,没有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往往容易遗落掉事实真相的细节,而使报道出来的新闻与事实真相有很大的出入。有些新闻工作者甚至会搞错新闻的任务和时间地点,例如把张三的事情,按在李四身上,把昨天发生的事情写成是今天的事情等现象。

(三)匿名性和把关力度不够

网络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匿名性,它可以使网友在网络上随意发布自己的言论而不用承担后果,这为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转发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和环境,对信息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网络使得新闻报道的“把关人”的作用更加弱化,失去了对新闻真实的基本掌握,导致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的出现。

三、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具体措施

虚假新闻的出现扰乱了新闻秩序,使得大众失去了对新闻界原有的尊重和信任,也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抵制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新闻真实性的真正践行者。要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要从根本上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坚守职业操守,时刻不忘新闻工作者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在网络上发布和传播一些信息的时候,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基本的真假鉴别,坚决拒绝发布和转发虚假不实的报道。

(二)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核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新闻的调查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深入调查,了解新闻事件的始末,努力得到新闻现场和新闻事实的最原始的真实资料,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网络中出现的一些热门话题和热点新闻,新闻工作者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利用敏锐的新闻敏感度和专业知识,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并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进行查证核实。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急躁,不盲从,从专业的新闻调查的角度出发,弄清楚事实真相,确保新闻真实性。

(三)制定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监管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做到具体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新闻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切实维护新闻的真是性,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闻稿件审查制度,加强对新闻真实性的监察和管理,对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进行纠正和剔除。另外建立新闻稿件的等级划分制度,在源头遏制住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目前,由于网络监察制度还不是特别健全,导致监管部门对虚假新闻没有预知和预防能力,只能在虚假新闻出现之后进行事后处理,这种监察和处理的滞后性也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一定困难。所以我们要利用科学手段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对制造、发布、传播和转发虚假新闻的非法分子进行严肃处理和处罚,为真实性新闻创建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