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2期

媒体建立和完善专业纠错机制的策略

陈瑜伟
2018年03月29日10:3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长期以来,避免新闻报道的专业常识失误一直是媒体的难题。一方面,一些媒体尽管严格把关,但在报道个别专业信息时,难免会出现失误;另一方面,在报道出现失误之后,缺乏专业的补救措施,产生了信息失实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是媒体缺乏新闻以外的专业纠错辅助。因此,建立专业的纠错机制,对于媒体筑牢防线,减少报道失误,建设强大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显得至关重要和十分迫切。

关键词:专业;新闻;纠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2-0039-02

不久前,国内乃至海外一些媒体被两个新闻“擂”了一下。一个是山东出了一位十四岁的“神童”;另一个则是山东出了一个假“神童”。针对同一人物出现两个互相矛盾的新闻,有评论认为,失误源于一方媒体缺乏深入调查,更在于把关编辑缺乏新闻专业之外的知识。这一新闻事件无疑给媒体再次敲响了警钟:专业的纠错机制不能缺位。

一、媒体的报道失误时常发生

山东十四岁神童的报道失误不是个案,而是缩影,若有专业的纠错机制,就会避免事件的进一步恶化。检索媒体的报道,类似失误还存在一些。

案例一:2017年6月中旬,《阳江日报》报道了一条公园引进鸬鹚表演捕鱼的趣闻。报道中鸬鹚吞食大锦鲤的画面,引来网友的批评。

案例二: 2017年6月11日,《南方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发布《XX7大海水浴场,你的家乡有吗》微信报道,将某市一个海滩列入推介。当天就有网友紧急留言:此海滩非海水浴场,切勿误导!7月9日,这个不允许游客游泳的海滩发生溺水事故,五人遇难!

出现的这些失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确实令人深思。

二、报道失误的成因

媒体在报道中出现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造成报道失误的客观因素

1.采编人员未充分掌握新兴领域的新知识,客观上增加了报道避错的难度。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新的领域不断出现、新生事物层出无穷。伴随新生领域和新生现象中生发的信息,一方面,有不少本身就欠缺明确定义和解释,另一方面,信息还存在着变化和不确定性,这就让编辑常常难以把握,在报道中如不深入了解就容易出错。

2.采编人员不能适应行业的专业知识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往往以原有的认知面对变化,这也容易造成报道失误。国家在改革中前行,政策法规、行业管理等不断更新。众多的职能机构所涉及的庞大的政策法规信息,还有专业工作知识,难以被记者编辑一一准确掌握。这种原因导致的失误最为普遍。

在上述案例中,把鸬鹚捕捉锦鲤做成新闻,缘于记者和编辑都对宠物知识缺乏了解。误把海滩当浴场,明显就是记者编辑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海滩和海水浴场现在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3.全媒体竞争时代,热点信息不时出现,而且良莠不齐,甚至存在隐性失误,采编人员容易被迷惑而造成把关失误。在这方面,一些失实的报道常常造成不良影响。

(二)造成报道失误的主观因素

在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闻报道中,失误的内因就是媒体本身的缺陷。

采编队伍建设的缺陷。采编队伍专业知识难以覆盖采访报道的所有领域,为报道失误留下缺口。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给媒体从业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培养和加强媒体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长久以来,不少主流媒体也注重引入经济、法律、科技等专业的人才充实采编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颇有成效,但是仍然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难以满足报道面和把关范围不断拓展的需要。

采编管理的缺陷。缺乏专业纠错的制度设计,拦截专业报道失误的屏障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媒体没有建立行业专家审核制度或者咨询制度,涉及行业专业信息的报道没有专业核准要求,有些媒体甚至缺乏必要的专家沟通渠道。

采编人员个体的缺陷。报道的失误,大多是从记者采访中形成。记者缺乏行业知识,加上采访不深入,很容易造成采集的信息失真。在编辑关口,如果专业知识不足,把关不够严谨,出现失误报道的机会就会大增。

抢新闻的缺陷。抢新闻是媒体基本能力,意义不言而喻。抢新闻由于注重时效,往往会出现记者采访不深入、使用信息不完整等情况;而编辑为了赶发稿件往往会疏忽审核,最终导致报道失误[1]。在抢新闻越演越烈的当下,这种情况引起的失误不在少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