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6

本土另类媒体的传播实践与发声:以《女声》个案为例 

张岩松
2017年01月10日10:54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本文以北京的女性NGO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下的另类媒体《女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对其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研究其议题的设置、内容的特点、流通的模式,从而以此关照中国本土另类媒体的发展状况。同时,有学者认为“另类媒体是有效赋权弱势者的文化手段”,本文亦试通过研究,探究本土的另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赋权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另类媒体 女性主义 赋权

Loc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of Alternative Media on the Internet: A Case of Women’s Voice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of an alternative media named “Women’s Voice” which edited by a feminism organization “Gender Watch”. We study on their information and opinions th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focus on some details by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Keywords

new media, alternative media, feminism, empowerment

一、引言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与国外互动的频繁,大量思潮涌入国内。上世纪兴起的多种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的理论(有别于优势阶层合法化其利益假定的自由主义的多元论——Pluralism),其为同性恋团体、妇女以及少数族群等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抗争提供了新的斗争力量(曹晋,2008:136)。一些女性渐渐认识到自身地位在社会结构中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话题也日渐增多。近来,国内一些社会事件的出现,更是引发了对女性弱势群体的讨论,法律该如何对女性进行保护,女性到底该如何在日益变化、矛盾丛生的环境中认识并定位自己,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话题。

实际上,有关女性的话题在大众媒介中的讨论并非异数。无论是国内传统媒体中的老牌报纸《中国妇女报》,女性时尚杂志《瑞丽》等;或是电视媒体中的《半边天》、《天下女人》等节目都试图以女性视角探讨女性问题,并以女性观众作为主要的目标受众;以腾讯、新浪等为代表的主流网站也先后开辟“女性频道”,以拓展对女性问题的探索。

然而,如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所认为“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邵培仁、李梁,2001)以批判理论视角关照大众媒介,作为二元对立中的一方,女性仍是作为统治地位的男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而虽然大众媒体提供的“女性节目”、“女性频道”以女性作为关注的主角,但不可避免地带有统治阶级男性的思维。

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又称替代性媒体)的产生,正是基于对主流媒体的对抗(成露茜,2004),其往往由弱势族群生产,以发出自身的声音来追求在社会中取得平等的地位,从而获取权益。女性另类媒介的出现,即是对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介的对抗。在全世界范围,出现过美国的Mother Jones、南美洲的女性主义国际广播等另类媒体;就华人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有台湾的《破报》,这份由台湾世新大学支持的周报从1995年创办,期间虽有停刊,但直至今日仍在发行,其探讨的议题不限于女性主义,但皆是与主流媒介相异的讨论,它企图为青年人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和宽广的视野(成露茜,2004)。谈及中国大陆的另类媒体,往往是某些社群组织的“内部刊物”,多不具规模,且因缺乏资金、参与度以及方向和目标等问题(曹晋,2008:79)致使缺乏长期性,其达到的传播效果和实现的影响更是无从谈及。

北京的女性NGO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由香港乐施会资助,其本身即是一个“致力于通过传播和倡导促进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的网络平台。它的雏形来自于90年代末一群由女性新闻工作者组成的“监测媒介”的组织,这个群体因为既熟悉媒体环境,而又身为女性,所以发觉了其中的矛盾感、断裂感,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前只属于小规模范围的“线下”活动,于2011年注册网站,即在新的环境中开始发声,致力于倡导促进妇女权利。其发起人亦即现在的负责人是,曾为《中国妇女报》记者的吕频,从2009年9月开始,妇女传媒监测项目开始刊发名为《女声》(Women’s Voice)的刊物,2011年女声网1上线,并将直至今日共发出的148期同时上传,提供网民免费下载。《女声》现主要的传播形式为通过电子邮件的订阅以及网上的自主下载两种方式,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邮件读者约千人,发布网站7个,拥有2000——10000个读者(吕频,2011)。

相比其他NGO组织的传播策略,妇女传媒监测网站的《女声》,因其发起人的专业性和其机构本身致力于倡导女性议题的宗旨,使得在传播女性主义话题的实践能力更强。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荣维毅(2011)所言“《女声》通过对国内外发生的热点议题、公共事件、新闻时事、妇女权利行动动态及经验等的报道、分析和评论,发出女权之声,是‘女权主义时评’。”目前,《女声》从2009年至今的所有电子刊物,均在其网页上提供下载。

就研究方法而言,采取内容分析法对《女声》电子刊物中抽取的50个文本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在2009年——2014年间关注的女性议题,分析其内容的特点,写作方式等。另外,对妇女传媒监测网站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深入探索制作者的理念。

作为不同于主流媒体的电子媒体,本文试图将《女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议题的设置、内容的特点、流通的模式,从而以此关照中国本土另类媒体的发展状况。同时,有学者认为“另类媒体是有效赋权弱势者的文化手段”,它能够“提升自我认同,增进资讯获得,挑战社会标签以及促进社会对话。”(戴瑜慧、郭盈靖,2012)然而,本土的另类媒体是否可以真正实现对弱势群体的赋权?其中还需挖掘的潜能有哪些?以上也是本研究期望回答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勾连

(一)新媒体下的另类媒体研究探讨

1.另类媒体的概念框架

对于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David Armstrong已在其《战斗的号角:美国另类媒体》(A Trumpt to Arms:Alternative Media in America, 1981)提出美国另类媒介是社会行动者改变标榜客观、中立的传统新闻观念的产物,其行动者倡导解放性(emancipatory)媒介,要求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由使用者来运作,每一个讯息接收者都可被视为潜在的传输者,在这种媒介民主中,传播过程远比媒介产品的消费更重要(曹晋,2008:70)。就其运作来说,Raymond William(1980)认为包括三方面的统一:技术、资金和管控机制。

有关另类媒体的研究,在国内不是主流。以在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为例,以“另类媒体”作为主题关键词,检索的结果为85条,但与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不超过20篇。其中在对另类媒体的概念辨析上,厦门大学的罗慧在其论文和著作《传播公地的重建:西方另类媒体与传播民主化》中,论述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另类媒体的概念辨析和内涵界定等问题。她指出另类媒体的内涵(罗慧,2010)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定位:“第一,在内容层面,另类媒体致力于呈现被主流商业媒体不予报道或忽视的事件、声音及观点;第二,在空间的组织形态层面,另类媒体在不盈利、非商业化定位的基础上启用非专业化的志愿者,在平行合作而非垂直等级的工作关系中,为社会上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提供参与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平台;第三,在社会行动层面,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另类媒体一方面可以挑战主流商业媒体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带来社会的改变,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社会运动带来社会变革。”

要对另类媒体有明晰的界定,就需要对另类媒体与主流媒体做出比较,台湾学者也是台湾另类媒体《破报》负责人成露茜以及之后国内的罗慧(成露茜,2004;罗慧,2010)认为可以通过10个项目来检验主流与另类的不同:

2.另类媒体研究的基本路径

针对另类媒体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另类媒体发展的关照、多数是对另类媒体的个案研究分析、同时在结合个案分析的同时,探求另类媒体和社会运动的互动或检视当下媒介环境中数字鸿沟问题下另类媒体如何发挥作用等。

在另类媒体研究领域,英国的Chris Atton有较丰富的研究,《另类媒体》(Alternative Media,2002)和《另类网络》(An Alternative Internet,2004)皆为其探讨另类媒体的著作,他同时也通过分析三个另类媒介的生产和组织,比较三者的传播实践。国内有学者对国外的广播电台、电视进行个案的追踪分析,如罗慧的《西方另类广播的实践理念与运作模式》和《从纸老虎电视的运作看美国另类电视的传播理念与实践》,台湾有学者对其本土的另类媒体进行发展线索的研究,《光影游击最前线:台湾另类媒体2007—2008》即为一例;戴瑜慧、郭盈靖则以台湾的“漂泊新闻网”为个案,分析台湾游民另类媒体崛起的背景成因、发展形式、组织形态以及面临的结构性限制。

国内学者对中国大陆本土的另类媒体研究,最为显著的一篇是复旦大学曹晋教授的《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其对一份以同性恋为服务对象的另类媒体文本进行定量分析,并借此探讨“中国弱势群体的公共领域的建构问题。”整体来看,国内关于本土的另类媒体研究仍处于匮乏状态。

(二)女性与媒体的研究探讨

国内对于女性与媒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文本、机构以及受众几个方面进行着手,较为集中的,是以女性主义批判视角对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再现等的研究。通过分析国内的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网站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探究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通过媒介建构起来。对女性传统媒体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卜卫教授,她以定量的方法得出女性媒介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而在关于新媒体中的女性频道方面的研究,有学者通过对几个门户网站的内容分析指出,“在促进两性平等方面,以自由平等著称的互联网并未表现出超越传统传媒的空间优势,并未真正为女性话语的表达提供‘一间自己的屋子’,网络无远弗届的传播反倒拓展了落后观念的弥漫。”(荀洁,2004)

也有学者将视角投射在媒介机构中女性所占人数的比例、地位的分布等研究上,陈阳在其论文中指出“媒介制作领域内女性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女性权力增加或影响增大,相反,它意味着在该领域内女性收入和地位的下降。”(陈阳,2001)甚至有学者更为悲观地认为,即使处于媒介机构中具有主动地位的女性生产者,已经不自觉地“和男人一样”,缺乏创作主体的性别身份(戴锦华,1999)至于国内对女性受众的分析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有些则通过对特定受众的深度访谈等分析传播效果和影响。

目前,在国内对于女性和媒体的研究呈现了数量上的递增,但研究涉及领域仍较为局限,有学者谈及“国内语境中缺乏自下而上的女性主义运动,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的引进又是以文学批评为源头,并且时常囿于精英式的讨论,而缺乏对社会实践和妇女运动的关照。”(李敏,2005)因而,有关女性的另类媒体还并未进入中国学界研究的视野,伴随妇女运动出现的一些传播现象也还未受到关注,这是本领域研究的空缺所在。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