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6期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2】

郭静蕾
2016年06月28日13:1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2.“人头像”张大力。如果要追溯中国涂鸦文化的代表,张大力算得上是内地较有成就的涂鸦先驱。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张大力就凭借其街头涂鸦作品“对话”而闻名,不同于西方街头涂鸦的是,张大力从一开始就是结合时代与社会话题来进行创作的。与巴斯奎特作品类似的点在于,张大力作品中的“人头像”符号拥有绝对的视觉标识,而其之所以在那个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与关注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作品通常创作于被拆迁的残破墙面上,因此“人头像”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拆迁的标识,即便是一般的普通群众也能对此符号有一定的认知。这种创作场景与方式使涂鸦能够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实地反映了极具话题性的社会现象,影射出现象背后人们的内心渴求与呐喊。张大力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其对于自己的“人头像”是这么说的:“透过这个洞,你能看到后面的风景,比如说有老的建筑、新的建筑、这个洞本身也是残墙的一部分,这样一结合,他们这些东西变成了有层次的好几道风景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它在理论上与环境以及和当代社会的关系就成立了。[2]”实际上,“人头像”中蕴含的城市视觉文化很大一部分与作品外形有关。当人们面对一个抽象的人头时,没有人能断定这究竟是反抗的还是沉默的。将人们带入一个深思的地步,也是涂鸦文化艺术性的一个表现。

三、城市涂鸦艺术的视觉文化表现与发展

就涂鸦而言,无论是精心设计还是随意涂绘,都是城市视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后涂鸦艺术不仅成为涂鸦艺术家们表达自我的方式,更是建立起了关于公众、城市、社会理念的关系网。并不是说所有地区的涂鸦都必须遵循一致的风格与规则,正是由于依附在不同的环境与立场,涂鸦才拥有不一样的话语权。

如果要探究城市文化与涂鸦艺术相交融的呈现方式,巴西艺术组合“双胞胎”就是很好的案例。他们的作品虽然基本偏向商业化,但其内容着实与家乡圣保罗有着紧密的关系。巴西涂鸦在模仿其他地区涂鸦的同时由于掺入了自身文化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特色更新了巴西涂鸦的内容限定,反之涂鸦的创新又彰显了城市文化风景,创造独有的城市视觉文化。巴西的涂鸦艺术可谓“在缓慢地从偏向传统的涂鸦转变到现在的商标式的角色涂鸦过程”[1]。 “双胞胎”的涂鸦取材很多都来自巴西的民俗和城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作品从城市文化中获得灵感,同时又反映着家乡的文化。

而随着城市文化发展和公众审美素质的提高,涂鸦艺术性不断浓厚的同时开始与消费文化结合,逐渐趋于商业化。但涂鸦艺术完全不同与波普艺术,涂鸦艺术家们不会故意去模糊商品和纯艺术消费间的界限。商业可能只是为涂鸦艺术增加了一个视觉展示的新形式,而涂鸦手段与材料的更新也使得涂鸦在视觉文化中能够以多变的面貌来诠释问题。

从残破的街头走向高雅的艺术圈,涂鸦艺术并没有失去它真正的初衷与含义。它只不过是通过各种有形的载体宣泄着内部无形无序的最真实情感,所谓艺术的规则并不能压抑涂鸦的发展,反而迫使其为挣脱这一规则的制定而更加肆无忌惮与疯狂。涂鸦艺术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的享受,更为可贵的是如此绚丽多彩的艺术能够迅速融入都市生活,成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被城市公众所主动接受与消化的视觉文化。当代艺术的共同特点是,作品往往都是随着艺术家本身的主观意识而进行创作的,但公众在进行欣赏时又有不一样的主观解读。但后涂鸦艺术相比其他当代艺术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要更为直观与易懂,因此能够达到与环境和谐、与公众对话的效果。

总的来说,反映社会现象与时代话题是涂鸦文化一直以来的表现内容,映射城市文化与精神面貌则是后涂鸦艺术所具备的功能性。当代社会本就是个混搭、多元的环境,我们无需去刻意划分涂鸦艺术与其他当代艺术的界线,涂鸦本身就是自由的、反映社会的艺术行为,这是不变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英)安娜?瓦克拉维克,赵成清(译).涂鸦与街头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 张大力.不参与社会,艺术将软弱无力[J].东方艺术,2010(7).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