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6期

社交媒体时代政府辟谣失灵及其应对【2】

黄晓军 王敏
2016年06月27日16:42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机构在谣言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谣言所处的时间段,实行差异化处理,从而提高辟谣效率,增强辟谣效果,应对辟谣失灵。

(一)谣言潜伏期

1.政府机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可以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网络舆情收集工作,对国内网站、论坛、微博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并向上级汇报舆情搜索状况。政府及时组织人员召开网络舆情研判会议,准确查找原因,核实问题,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可能诱发突发公共舆情的事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及对比分析,为科学辟谣提供信息支持,以提升舆情掌控能力。此外,政府应快速组织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统一信息口径,避免各部门信息不统一而影响政府公信力。从而实现由被动式防御到主动式防控,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2.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意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官方特质,为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提供了权威的平台。背后的运营团队应主动对当下热点事件进行信息议程引导,占领舆论高地。并增加更博和推送的频率,通过微直播、微访谈来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多与网民直接沟通,提升知名度。此外,加强与意见领袖的互动合作。对于意见领袖就突发公共事件的质疑,及时且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扩大辟谣信息的传播面。

(二)谣言传播期

1.政府机构应该第一时间介入事件中。将所知道的权威信息有针对性地披露出来,并与公众保持持续的信息沟通,根据谣言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发布后续的辟谣信息。例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当晚,朋友圈盛传“在风力影响下,有害气体可能影响北京”,导致北京市民不敢出门。对此,中国天气网发布辟谣微博“专家称主要扩散方向为渤海区域”,从而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完善政府与媒体联动机制,形成舆论合力。媒体是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政府可以采取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稿、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来公开辟谣信息,避免社交媒体的自由和分散化传播,而出现不客观的消息,使辟谣难上加难。政府可以依靠传统媒体及时对当前舆情事件进行反馈,再经新媒体引导网民对新的议题进行讨论,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舆论合力。同时,政府鼓励微博等平台上以及线下各种民间辟谣机构参与到辟谣实践中,进行多渠道全方位辟谣。

3.政府的辟谣要想收到理想的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辟谣内容要以事实说话并附带详细的解读材料,呈现完整的调查取证的过程,辟谣信息越丰满,越有说服力;其二,辟谣用语切莫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尽量贴近百姓的日常用语或使用规范用语,越清晰却有效;其三,辟谣主体该由哪个部门担当效果最佳,应经过协商再确定;其四,辟谣速度并非越快越好,一些公共舆情事件的取证过程复杂,政府过分追求快反而遭到公众的质疑,自身也会“忙中出错”,有损形象。辟谣讲究的是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谣言的危害。

(三)谣言消散期

1.建立传播谣言的惩罚机制。对于故意捏造不实信息,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稳定的人,要追究相关责任。惩罚并不是目的,只有制度严谨,和谐的网络环境才有保障。同时,惩罚机制须统一,相应地出台有关政府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创造条件来让公众有效监督政府的信息公开,并将政府信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2.建立辟谣数据库。任何辟谣过程对于今后治理谣言都有借鉴与启发意义。辟谣按谣言类型进行对比分类,整理归档,建立一个辟谣数据库。同时,总结归纳国外在辟谣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补充进辟谣数据库。一旦谣言出现,就对照数据库中的信息,若相似就加以利用,以提高辟谣成功率。若与之前的谣言事件不同,就把新的信息加入到数据库,使数据库得到更新、完善。

3.对网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相关网络谣言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加强通俗性科普宣传。让网民知道怎样鉴别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源比较可靠,以及有疑问时该向哪些部门求证等,以增强面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自觉过滤掉不良信息。同时,积极培养网民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自身不造谣、不传谣,营造和谐的媒介环境,维护社会的稳定。此外,政府辟谣要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辟谣信息要能引发公众的理性思考,扭转网民的态度,以破除公众感性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

三、结 语

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被良莠不齐的信息所包围,谣言也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可以说只要有媒介就一定有谣言,政府所能做的是减少谣言的产生和控制谣言的传播。虽然提高网民自身的信息分辨能力,打击谣言传播的始作俑者可行,但政府一定要完善辟谣机制,改进辟谣方法,以增强权威性、提高公信力,避免辟谣失灵。使谣言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高可荣,王云庆.网络时代政府辟谣的应急管理机制[J].行政与管理,2014(10).

[2] 呼雨,苏国强,兰月新,陈新杰.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

[3] 赵哲,李大勇.谣言、政府辟谣及其规制[J].河北法学,2015(2).

[4] 文宏,黄之玞.“以谣辟谣”:政府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3).

[5] 蒲珏伶,郭小安.政府辟谣速度:快与慢的反思[J].电子政务,2014(6).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