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借助“最强大脑”启迪智慧,《大河报》报道视野开始走出“河南团”
往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大河报》主要盯的是河南团的报道。我们调侃自己说:《大河报》做的是“河南团在北京开的两会”。今年,《大河报》的全国两会报道实现了多点突破,渐有全国站位和全国视角。
大河报新媒体专门为两会“最强大脑”做了一帧H5,对我们的专属智囊团做了非常高的评价:《大河报》两会报道,滋心润脾,启迪慧智,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一大批默默提供支持的智者。他们深耕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用深邃的思考、前瞻的观点,丰富打磨着我们的报道,为新闻作品锦上添花。
今年为《大河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专家有,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等权威。
《大河报》的法律专家团,也都是国内顶尖的教授与学者,前文中提到的应松年、姜明安、莫纪宏、郭林茂等,也都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采访的常客。
《大河报》采访到的语言专家李行健,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主任邹玉华等人尊称为大师。他是吕叔湘的弟子,主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谭景春,是《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主持人之一。他们见解独到,思想深邃,无论是站位还是角度,都有了一个全国的视角,这都提升了《大河报》两会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准确度。
五、策划引领主题鲜明,预制板和热策划合力打造新闻样板间
在没有看到政府工作报告前,媒体无法准确确定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但是我们根据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可以预判出政府工作报告的几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进行预策划和预采访。
如我们预判,“一带一路”很可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一个热点。为此,我们策划了“豫满丝路 梦起中国”全国7家都市报的联动报道。
我们预判,新常态肯定会成为今年经济发展的引领,因此我们在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中,“GDP降了,含金量高了”“简政放权,政府改革当头炮”“环境治理,从宣战到攻坚战”等都围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展开。我们预判全面深化改革仍是今年的要点,于是围绕着简政放权、户籍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等让记者分头进行预采访,做好发稿准备,这样涉及医疗分级的报道就是有备而来。
预策划往往因为材料静态,报道容易陷入死板,常常还需要在采访中找到一个引爆点,让读者和采访对象都热起来,更贴近、更可读,犹如刚出锅的热腾腾的佳肴,色香诱人。
一本书、一部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时期火了,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平凡的世界》。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说,他不仅知道这部剧好几个频道都在播,还说:路遥我认识,当年下乡办事时还和他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对无数人来说,《平凡的世界》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座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我们临时动议,一天集中采访,用3个整版推出热策划“平凡的世界,他们是原型”报道,从5位代表的人生故事中,读取向上、独立、真诚、自尊、逐梦等正能量。《河南日报》当天同时选用了这篇报道。
六、创新表达成为新常态,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习惯
全国两会,无所不在的影像记录以及网络视频文本化,是纵向深化和横向扩展新闻事件的有力象征符号,当它们与特定的社会情绪、思潮相呼应,便可产生极强的“带入”作用。[2]
因此,版面和新媒体创新,也成为《大河报》今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新常态。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后方编辑提前介入,3月6日见报的版面充满了创意,新媒体思维和表达方式“倒灌”纸媒,从经济发展、政府改革、民生投入、环境治理到国防投入,全部使用图表呈现,简洁明了,“一图看懂政府工作报告”,版面设计得到全国业内好评。
报道的创新也在不断强化,多角度、多层次,增加了深度及厚度。如施一公结合自己两个孩子在国内外上学老师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提出改革现有教育模式的建议。除现场采访施一公外,报道还佐以其他代表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原主任葛剑雄等教育界的权威人士,使报道观点和思想进一步提升。同时,郑州记者落地调查即将开学的学生在恶补作业,又延展至历年全国两会上为河南考生高招公平请命的代表和委员,使报道更加立体、多层次。
大河报新媒体中心在两会期间创新报道形式,做针尖式的产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会期间,先后推出“三月三河南省领导和北漂有个约定”“两会上,优雅的她”“豫满丝路 梦起中国”等H5策划,其中丝路H5策划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点赞。新媒体独家策划“两会动‘镜’:一分钟看两会精彩”,整合图片、视频等两会花絮受到网友好评。“读报告 闯关赢红包”新闻互动小游戏继河南省两会走红之后,在本次全国两会上也获网友追捧,近6000人参与,74人提交闯关报名表。
创新带来了悦读,大河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融合报道和融合发展,扩大了传播,扩大了影响。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大河报》从运行体制和机制上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第一,考核一体化。今年省两会时《大河报》就制定了记者向新媒体供稿的考核办法,为一体化运作提供了动力。
第二,分拨一体化。《大河报》改变往年传统媒体记者与新媒体记者的分工方式,一律是全媒体记者。按照中央厨房的操作方式,所有记者采访到的素材,第一时间上传两会报道QQ群,由两会报道指挥小组按照素材特点进行统一分拨。
第三,编发一体化。客户端容量大,重点在“多而全”;微博快速、互动性强,是话题报道的平台;微信精深,专作重点报道。新媒体编发中心与报纸编辑中心无缝对接,结合微博、微信、客户端特点来组织报道。适合新媒体的新媒体先发,新媒体互动发酵后可以形成热点、焦点话题的再落版;能够形成独家的纸媒先发,第二天再发新媒体,以大河报官号统领的微信矩阵铺天盖地地繁殖,病毒式传播,形成一时的舆论主导。
第四,融合成为固定思维。记者采访到一条素材,首先想到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时效,其次思考的是互融互粉,最后是二次传播。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一批时效与深度兼顾的报道出炉。
七、结语
全面创新,深度融合。大河报新媒体快速即时发布抢时效、做广度,传统媒体深度挖掘再发酵酿醇度、做高度,新媒体二次再传播增加厚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融合、渗透,预策划与热策划交相辉映,大河报的全国两会报道精彩纷呈。
《大河报》不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还与集团全媒体充分融合。《大河报》两会报道组每天向集团全媒体中心提供3篇以上独家和重点报道,支持了全媒体的探索与实践,多次在《河南日报》《河南商报》《河南手机报》、大河网、大豫网重要位置刊发。同时,“集团全媒体融合报两会”也为大河报新媒体提供了充足稿源。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不但叫响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这个品牌,也使大河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与黏合,提升了策划和操控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成为大河报参加全国两会报道13年来最为精彩的一年。(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参考文献:
[1]周洋,王建兵,唐志平.用不一样的新闻赢得生存空间[J].新闻战线,2015(3):68.
[2]王晓红.互联网时代政府传播中的政治修辞变化及其偏失[J].新闻爱好者,2013(10):13.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