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

李  侠

2015年03月24日15:13    手机看新闻

(三)读者群萎缩,发行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青壮年务农人数大量减少,同时面向农村市场的报刊种类日益增多,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愈来愈便捷,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者作为地方农业科技期刊主要读者群的严重流失和分化。

另外,受目前单纯追求论文发表期刊层次及影响力的学术评价机制的影响,众多科教人员及研究生在文献阅读及论文发表时更多地关注国家级甚至国际性的科技期刊,使地方农业科技期刊的读者群日益萎缩。

此外,多年来绝大多数农业期刊通过邮局代理发行,自己除了利用自身刊物与其它刊物互换征订广告外,缺乏多渠道、多形式的刊物宣传推广,出现了发行量减少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与20世纪 90年代相比,多数地方农业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减少了30%以上。以陕西为例,目前科技期刊的平均期印数多数在1000份左右,超过2000份的很少。如此少的发行量,期刊对于涉农组织的广告经营也就难以做好。

(四)期刊出版周期较长,影响优质稿源的增加

一般而言,科技期刊决定一篇稿件可以发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出版时滞或论文发表周期,同时编辑工作效率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着科技期刊的“出版时滞”,而刊期也是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现约有综合类农业科技期刊383种,其中,半月刊6种,占总数的1.5%;月刊82种,占21.4%;双月刊168种,占43.8%;季刊 124种,占32.3%;年刊3种,占0.8%[3]。另据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登记的涉农科期刊信息统计,目前全省有26种涉农科技期刊,其中,月刊5种,占19.3%;双月刊17种,占61.6%;季刊5种,占19.3%;半月刊、旬刊为零,数量较多的17种双月刊平均每期仅为147页码。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期刊仍以双月刊和季刊为多,半月刊、旬刊和周刊较少,造成了农业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偏长,限制了期刊的论文刊载量,增加了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时间。

这种状况既降低了对作者的吸引力,而且与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一项科技成果转向转化为生产力有一定的时效性,如果一篇很有创新的论文,因延迟发表,其价值也会下跌,加之目前的论文作者投稿中有相当部分是因为课题总结结题、评定职称或毕业申请学位在即,科技期刊的审稿时限过长,势必会产生一稿多投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产生版权纠纷,影响期刊本身的声誉。

三、促进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其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办刊理念,突出特色,提升质量,重点要采取四方面措施。

(一)树立现代办刊理念,明确期刊的功能定位

科技期刊具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科技交流、信息传播和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地方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需求既来自科研活动、农业行政管理又来自生产经营实践,由于农业科研与生产经营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其定位也应在科研与生产结合的位置。

所以,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应当摒弃过去为办刊而办刊,重视作者忽视读者的传统做法,牢固树立以读者为导向,作者为主体,全方位服务的现代办刊理念,坚持以服务于“三农”为办刊宗旨和发展方向,以科学性与适用性相结合,提高学术水平与普及科技成果相统一为重心,既要服务于广大科技人员,更要发挥期刊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的作用。

围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和地方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在充分考虑农业多学科性、季节性、政策性等特点的基础上,以国家尤其是地方重大科技创新行动和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为切入点,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栏目策划、报道内容及组稿策划,体现期刊的独特性,并按照“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际、应用技术研究必须既先进又实用、科技示范推广必须兼顾科技理论知识传播”的标准[4],精心筛选和组织稿件,增强期刊的新颖性、时效性和可读性,以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和发展空间,使期刊真正成为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重要力量。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