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新媒体与公共议题的建构【2】

梁永恒

2015年01月05日13:5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2.政府建构公众议题的主动性。政府建构的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滞后性。新媒体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迅速和敏锐的反映,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引发议题,引起公众和政府的注意。科学执政离不开科学的决策,但是政府在建构议题过程中具有先天的缺陷。然而,新媒体迅速的反映能力能够提醒和促使方案的修补。查尔斯?E林德布诺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论述到:“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是一个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修补和修正的过程”[8]。所以说政府在公众议题的建构中,必须注意新媒体触发的社会议题,及时调整政策和施政方针。而不是一意孤行和闭门造车的方式来完成政策设计。公众议题作为政府决策的理论基础,其是否正确必须接受政策实施环节反馈效果的检验,“政府决策是否明智与合理,不在于政策制定者对政策目标与意义的预先宣称,最终要靠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增量的程度来判断”[5]。然而,这种利益的增量程度直接由公众来判断,公众对政府政策的效果反馈及时与否也直接影响政策的调整和修补。新媒体的使用者就是分散的公众,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出政策的效果,并且在第一时间做出反馈意见,这是一般媒体无法做到的。因此,无论是政策制定环节还是政策效果的反馈环节,使用新媒体的公众能够直接感受并作出反馈,这是政府在构建公众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选择。

3.新媒体和政府建构公共议题的双赢。新媒体和政府在公共议题的建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对新媒体而言,有利于创造优良的媒介生态环境。对于公众来说,能够切实维护自身利益,迅速反映民意,促使政策落实和修补。对政府而言,注重民意,倾听民众呼声,采纳公众意见是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有效手段。公共议题建构是协商的结果,但是最终将公共议题赋予合法地位是来自政府的力量。政府在决策时如果一意孤行或者闭门造车,这样的决策可能是不科学的,“如果缺少狭义政策制定主体之外的人群对政策意见进行修补,体制内的政策主体难免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充分、论证不周全、设想不合理,或因为忽视不特定的多数人利益使得政策的利益分配本团体、部门或本地区倾斜”[5]。因此,政府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必须注重媒体的意见。然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媒体的意见直接来源于基层,能在细微之处反馈政策的科学与否。(作者系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尹韵公,刘瑞生.新媒体发展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J].中国报业,2010(8).

[2] 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4] (美)詹姆斯·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06.

[5] 陈堂发.新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美)塞佛尔,W·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7] (美)唐纳德·肯德.事关重要的新闻[M]芝加哥,1987版.

[8] (美)查尔斯·E林德布诺姆著.朱国斌译.政策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上一页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