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社会矛盾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性事件,具有显著的“人祸”特征。社会性突发事件是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呈现,也是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热点,出现了维权、舆论监督、争议、泄愤、群体冲突等新型事件,并具有非物质性损害等特殊破坏力,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社会性突发事件;媒介再现;传播特征
突发事件是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显性公共议题。根据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四个类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四类中的后三类,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因或多或少地具有社会成因,与决策失误、管理不力、监管不到位等人为因素相关,常被视为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的人为性特征,使它与事件发生后的追责、处置、应对等具有密切相关性,成为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中呈现,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社会难题,也是近年来媒体报道的热点。
一、基于“人祸”的社会性突发事件
所谓社会性突发事件,国内最早提及的文献是1996年1月王保平在《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的《搞好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遇到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分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原因引发的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和较大影响力的非正常事件,如自然灾害和非人为的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另一类是社会性突发事件,指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引起的对社会具有强大的震撼性和破坏力的非正常事件。”[1]这一概念是依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区分为“由于自然原因”和“由于各种社会矛盾”两大类,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划分,但对“各种社会矛盾”缺乏细致的阐释和解析,因而外延显得比较模糊。
有类似观点的还有薛澜,他把紧急事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然灾害与事故,第二种是社会的集团性冲突,主要是指集体行为。这一划分标准与前者不同,一种着眼于事件成因,另一种着眼于事件主体。由于划分标准不统一,外延依然不够明确[2]。
学者刘建军也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性突发事件,即由不可抗力造成人们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另一种是社会性突发事件,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局部或整体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3]这种区分方法兼顾了成因和后果两个维度,在危机产生因素的划分上,更加强调突发事件产生原因的人为性因素,即由自然力还是由社会力导致。这样的区分边界更加清晰。
其后,朱力在对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内涵、外延及其与自然性突发事件的区别上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梳理。他在将社会性突发事件定位于社会安全型事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社会安全”的概念,把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以外的事件都看作社会安全类事件。在此基础上,他又将社会性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即经济型事件、政治型事件、文化型事件和社会治安型事件,并对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责任、责任指向及可能后果、是否涉及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是否有对抗性及爆发的强度和烈度等问题作了细致的区别[4]。朱力的这一研究,不仅以责任在不在“社会的管理者”为界区分了两类突发事件,而且将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成因更加具体和准确地指向“基层政府和管理者”,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等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由此更加明晰。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