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编排一直以来比较死板,缺乏灵活性。本文认为,在“走转改”活动中,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也要改一下文风,以突出新闻价值,增强贴近性与可看性。文章通过“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要突破僵化模式”、“直播状态下新闻编排要服从于时效”、“编排方式灵活能促使传播效果更佳”三个层面的分析,对电视新闻如何改进编排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台;电视新闻编排;改文风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编排已形成了一个固有模式,特别是部分城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编排更是缺乏灵活性,平时就是以领导职位高低排排座次。在“走转改”活动中,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编排也要改一下文风,以突出新闻价值,增强贴近性与可看性。
一、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要突破僵化模式
长期以来,城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特别是时政新闻节目的编排始终采取一种僵化的模式,一般分为三个板块,即领导活动和会议、主题报道或小专栏、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全媒体时代,这种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模式的局限性已日渐显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是否适合受众心理,编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在的电视观众,对电视新闻的接受心理已发生很大变化。流于形式的报道,落入俗套的编排,他们已不再会有什么兴趣。只有采取及时性、交融性、随意性、互动性的编排,才能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对时效的需求、对真实的需求。
要变被动编排为主动编排,杜绝有什么稿就编什么稿的现象,不断强化编辑的组稿功能,突出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策划、组织和实施作用。改革电视新闻编排的僵化模式,目的是为了实现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当时政报道更务实、经济报道更贴近、民生新闻更鲜活、社会新闻更好看、整档新闻节目的编排更科学时,城市台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就会更高。近段时间以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改变了以前的编排惯例,领导活动与会议的时段、时长等已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并且根据某条报道的新闻价值来决定是否上提要。按照以前的编排套路,负面新闻一般都是放在新闻节目的最后部分,但“2013年1月10日晚,《新闻联播》将央视记者在长沙采访遭到围殴的新闻在开头的提要部分中播出,1月12日《新闻联播》将北京等地的雾霾天气作为头条播出,还配发评论和新闻背景,形成将近10分钟的特稿板块。以往轻描淡写的负面新闻能够作为《新闻联播》的头条播出,并且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这些引人注目的调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观,更充分体现了传播理念的深层次变化。[1]”城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僵化的编排模式必须打破,并从实际出发对编辑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有论者认为:“广播电视的媒介价值是多维度构成的。如果只强调某一个维度,媒介的价值实现就会由理想的立体化而逐渐单一化、平面化,由此必然会引发受众的心理排斥、逆反和受众的流失,传播的有效性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2]”当前,城市电视台的时政新闻节目编排,要不断根据观众收视心理的变化去作调整。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实际上就是编辑对新闻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整理,以期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因此,编辑在编排时要充分考虑观众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如何,他们会对哪条新闻最关心,哪条新闻应该放在前面。只有在编排上也“三贴近”,才能吸引住更多的观众长期收看你的新闻节目。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