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传播“仪式观”
下文将从“仪式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电视真人秀节目与名人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量与媒体相关的事件都能够从“仪式观”的角度进行理解,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普通人转变成名人的现象也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第一个需要介绍的概念便是“仪式”。根据尼克.寇德瑞所说,“仪式”有三重含义。“仪式”首先能被理解为一种没有涵义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是传达一定意义的“正式化行为”;再或者是一种具有深刻涵义的行为。“仪式”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用来定义“一个普遍的人类经验范畴”[11]。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个概念逐渐被用来分析社会以及社会现象。仪式的研究更普遍的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埃米尔?涂尔干(Durkheim, E.)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团结及集体意识凝聚而成,而“仪式”的功能便是通过产生社会凝聚力并让个体产生集体存在感而将社会融合起来。维特?特纳(Turner, V.)对“仪式”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是在社会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结合在一起,而并不是团结协作。“仪式”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调解矛盾”因为我们的社会建立在矛盾的基础上。
(一)神圣与世俗(Sacred & Profane)
涂尔干(Durkheim, E.)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指出宗教是由信仰及仪式所组成的。信仰是人们脑海里所铭记的并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仪式就是指人们的行为模式[1]。涂尔干提出的更加有趣的并广为所知的观点是其对圣神与世俗的分类。他指出,按照宗教的观点,世界能够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包含所有神圣的东西,另一个部分则包括所有世俗的东西。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相较拥有更崇高的地位及权利[1]。换而言之,神圣的东西比世俗的东西在生物的等级结构上有着更高的排名。神圣与世俗的划分也确立了社会生活中的等级符号。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神圣与世俗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但是并不意味着属于一个领域内的物体不能跨越两者之间的边界进入另一个领域。
基于涂尔干的观点,媒体可被视为将大众置身于特殊环境并产生团结意识及促进社会融合的“仪式区域”。在媒体饱和的当代世界,无论是置身于媒体当中还是置身其外,人们都会有归属于整个社会的意识感[12]。在《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这两个真人秀节目中,所有的参赛者,演播室内及演播室外的观众都因这场特殊的“仪式过程”——听音乐,分享音乐,对参赛者进行排名——聚集在一起。除此之外,可以发现在所有的流行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仪式过程”中始终有排名这个程序。同时,真人秀电视节目似乎在排名的过程中强化了个体的集体归属感。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