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场化运用和影视批评经典标准交织所产生的评判标准失衡
在当今的电影市场我们经常看到“叫好不叫座,亦或是叫座不叫好”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问题正是市场化标准与影视伦理标准所产生冲突而出现的问题。不论是影片内蕴质量低下,但市场化运营成功;还是影片内蕴高质,但票房惨败,都会导致批评声音的一边倒。时而市场导向占上风,经济决定一切;时而经典理论占据高地,完全抛开市场分析。显然这些批评声音都是不够客观的,是由于电影做为一种市场经济中所运行的特殊文化产物所需要的标准的难以厘定所导致的。
(五)电影理论“古为今用”,时代归属不明
随着当下媒体环境、电影生态日新月异的发展,当前电影理论的更新速度远远不能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大屏数量的猛增速率是以往学者远无法设想的,3D、4D、巨幕,这些只是电影整体产业链中最为显性的表征。所以能囊括电影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新的电影批评理论才是科学的批评理论。 而这种理论的跟进性应该注意的是,“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理论思想的革新与巨变,不胜任的批评口号也只能当做时尚来贩卖了”[3]。而在理论跟新时我们也应该会注意到其所蕴含的动态发展的前瞻性,并且要注意到这种理论的统筹性与广泛适用性。
(六)第一符号学及其语言学分析方法对电影批评理论的渗透
不论是电影创作还是观赏,都会涉及到主体的审美体验卷入,而这种卷入自然就需要把符号学的成果牵引过来,所以这种以符号学和语言学的精准指标来衡量多元丰富、充满无限不确定性的电影文本是有些牵强的。电影有两大功能“造梦”和“造景”,而这两大功能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语法序列是无序随机的,导演个人创作意识以及观众个体化解读地注入更加剧了这种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所以批评中拿静态封闭、唯一性的语言模式来反观动态无序的电影画面是不科学的。
由于电影的复制属性,我们对于所感知的事物便会依赖于电影的幻觉性。而这种幻觉性的存在,便使这种理论转化通道不再畅通。
(七)电影市场国际化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批评语言适用范围问题
从早期的分账电影到现在的合拍片,电影产业已经突破了国与国的范畴。所以对电影产业的分析已然不是一个国别内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拥有国际化视野的问题。国际化视野并不是要求用同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批评语言来面对不通过家的电影文本,而是应该正视观众在理解某一形象内容时,所体现出的深层价值反应的不同。如果想当然的认为人们在面对影像文本时所产生的审美体验、与内化理解没有区别的话,就极其容易导致影视批评中产生文化误读的现象。故国际化的影视批评语言的适用范畴不仅要整合类似的文化区域,更要以国际视野面对国与国之间细微的文化价值区别。
(八)中国媒体体制与传统道德观念对电影批评的深远影响
长时期的媒体管制与传统电影伦理观的束缚使得主流的电影观念占据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这种长时期的束缚与捆绑已经使得电影创作,包括电影批评体制化在主流电影观念的思潮之下。而被体制化了的批评理论也便很难再更为广泛的阈值内发挥作用,也没办法深入到电影深层的意蕴问题。主流电影观念下的电影批评也被裹挟成为主流道德观念的重复阐述,电影批评也很难在艺术观念的全范围内发挥作用。
(九)影视批评晦涩难懂,不接地气
影视批评具有两种直观的功能。第一,与创作者发挥互动,深发作品,反馈创作,虽然这种互动性局限在了很小的范围之内。第二,指导与引领观众发觉电影内蕴,达到指导观影的目的。
当今影视批评中太过高深晦涩的学术语言无异于自绝于人民之外,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影视批评文本脱离了接受群体,也便成了无源之水,只会在孤芳自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十)男性观影立场解读电影的批评失效性
虽然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已经向着一个更为广泛的维度发展壮大着。但不得不承认男性观影立场仍然是当今影视批评的主要立场。由于经典电影语言的男性立场的影响,要建立一种更加接近女性真实情感体验的批评维度就变得更加困难。而这种批评立场的转换不仅仅是在电影文本中进行革新,而是要把其放在整个社会的媒体传播模式下去考量。这种批评立场的建立是需要彻底的摧毁与清除顽固话语形式与父权至上的已有批评模式。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