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案选择集中事件关注不均
16篇个案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成舍我办报经历和经营理念、史量才收购《新闻报》股权风波这两个事件,甚至不惜重复研究。刘小燕在《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一文中概括了几个报业托拉斯事件,但是集中阐述的也是成舍我的“世界”报系和其托拉斯构想,对于新记《大公报》、张竹平“四社”等典型事件也仅是一带而过。
那么,研究较少的几个事件是不是托拉斯呢?曹世瑛在《新记<大公报>是托拉斯吗?》一文中介绍了新记《大公报》陆续创办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桂林版的发展历程,并认为它不能被算作报业托拉斯。“从《大公报》的实际情况看,总管理处与各分馆之间的关系,并非托拉斯那种总公司与参加企业间的关系。……而仅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对下属机构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新记《大公报》只能说是一个典型的股份有限公司。[2]”此后,相关研究就鲜有把关注点放在新记《大公报》上的。在十年来的研究中,只有刘小燕在《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中提到了这份报纸,但也仅仅是对《大公报》被吴、胡、张三人接手后的发展经历进行叙述。相较于对成舍我、史量才的研究,新记《大公报》似乎已被定性为非报业托拉斯,没能引发学界研究兴趣。此外,曾拥有“南京、上海、北平、重庆、成都5个分社和日、晚刊共8种的报团” [3]的《新民报》也仅在刘小燕的文章中出现,暂无深入研究。
上海报人张竹平的“四社”显得更符合报业托拉斯的特点,但是近年来学界的关注也不多。刘小燕在文中认为,“四社”不是资本的联合,仅是业务上的部分联合,因此只能被看作是报团的雏形。在二十余篇文献中,除了刘小燕的文章,提到“四社”的研究只有两篇。其中一篇是张立勤的博士论文,她在研究1927年到1937年民营报业经营时,主要是围绕《申报》和《新闻报》进行研究,对于张竹平的“四社”只是一笔带过,说“这个集合了日报、晚报、英文报和通讯社的联合体,经济实力相当雄厚,被誉为‘报业托拉斯’” [4]。另一篇文章是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的《民国报业大亨张竹平:尝试建立报业托拉斯》,这篇报刊文章主要是介绍了张竹平办“四社”的背景、经过和结局。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