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期

我问故我在:柴静采访理念解析【2】

陈媛媛?

2014年02月13日14:1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采访的本质是人文关怀:“关心新闻中的人”

十多年前,已故央视评论部主任陈虻问柴静:“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柴静回答:“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了一种回归人文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旨趣,也从某个侧面体现了央视二十年新闻改革的路径指向。央视从1994年开始的新闻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改变电视新闻语态和报道视角,回归新闻本位,倾注人文关怀[3]。

2011年深圳“杨武目击妻子被联防队员强暴”事件,部分媒体不顾当事人的隐私,强行进行围堵式采访,追问案件细节,当事人用手遮挡镜头,痛苦不堪。柴静在博客中公开批评这种缺乏新闻伦理的粗暴采访方式,认为打着报道事实的旗号肆意的对当事人进行“二次伤害”,这种行为是对记者自己的“一种羞辱”[4]。她去采访一个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没有像其他的记者一样问对方手术后的心情等常规问题,而是问:“你现在和你的心脏相处得怎样?”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她关心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他们有没有受到真正的抚慰。

另一方面,记者的人文关怀意识不仅是尊崇新闻伦理的需要,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节目的深度不仅表现在事实的挖掘,而且要展现冲突事件中的复杂人性。柴静不希望平面化、模式化、概念化的展示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她警惕“众口一词”、人云亦云的评价某个人物。她说:“我想触摸到人的心灵,那怕是血肉模糊的心灵。”在她看来,采访有时需要的是最朴素的真诚。2011年她主持《看见》,这个节目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突出人文情怀、生命思考和心灵属性。她采访“虐猫事件”的女主角,了解她绝望的婚姻、无处宣泄的仇恨,揭示她残忍行为的根源,有人说她太仁慈,但她认为“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这种关切不仅体现了电视新闻从业者的人文情怀,也细致呈现了人物和事件如何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丰富和深化了节目的内涵。

四、采访的意义是呈现社会:“揭示这个世界”

思维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新闻追求事实以外,还有什么?访问仅限于事实,无法给人以教益和启迪,对于一个记者而言,采访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呈现新闻事件和人物所处的复杂社会,“揭示这个世界”。

柴静从事的访问大多是深度访谈,她的提问时间很长,别人半个小时能问完的访问,她要问2个小时,问得非常细致,善于层层剥茧,将复杂的事件像画卷一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她避免展现孤立的人和事,而是将人和事嵌入到各自的历史和社会齿轮里,梳理它的脉络,让观众看到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有什么样的结果。她访问新东方三驾马车合伙开公司的故事,从创业到为公司发展而产生种种矛盾,投射的不是他们个人的经历,而是当代中国转型时期许多中国企业家艰苦创业共同的经历和经验,而做这个节目的意义在于“留存这份经验,这份经验保存着古老中国从农业社会到共商社会转型中,嵌入骨肉和情感里面的经验和代价。”揭示社会中的人,揭示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的人的真实情感和经历经验,这是优质的人物访谈达到的效果。

她的很多节目让人震撼,不全是因为编导剪辑的巧妙,画面的烘托,而是她的提问和交谈,采访家暴风波中的李阳、久别荧屏的导演周星驰、把同乡骨灰带回大陆安葬的台湾老兵等,李阳的多重人格、扭曲的家庭观,星爷沧桑的白发、寂寥的眼神,老兵积郁的乡愁在节目中充分展现,引发观众共鸣和感慨。她关心新闻背后隐藏着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故事延展,这些采访看似波澜不惊,风格沉潜,实则充满惊涛骇浪,蕴意丰富。

在电视新闻业这个高强度、高消耗的行业里,大多数从业者被推着重复工作,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总结,柴静以少见的认真劲在思索,在领悟,在反思。她的努力和尝试证明新闻从业者有可能在体制改革的特定空间里,表达出自身特定的立场和行动,在相对封闭的媒体内勇敢的寻求更多的新闻空间。她受到热捧反映了社会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和对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她的成功也被认为新闻从业者力图在中国的媒介环境下培养如迈克?华莱士这样的优秀记者的雄心和理想。

柴静的采访理念并不为所有人认同,也有不成功的采访,访问周立波被网友批评是做了一期娱乐节目,访问李安被拿来与陈文茜比较,访问李阳被同行炮轰表情姿势过多。她自认并非“迅速”成长的记者,总是很笨的工作——找资料、写问题、看场记、修改稿子、节目播出之后总结,遇到批评就反思,失败就承认。她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没有很多规则和技巧,没有写在教科书上万能的规律。记者唯有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趣味,对新闻业、对社会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在自省中长足发展。(作者简介:陈媛媛,女,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新闻学博士,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付立平.用心聆听——记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主持人柴静》[J].人事与人才,2001(10).

[2] 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吕岩梅.央视老台长杨伟光纵论电视人生[OL].人民网,2004-04-12.

[4] 宋心蕊.柴静:媒体“暴力”报道杨武事件已成新闻的羞辱[OL].人民网,2011-11-10.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