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传递过程
格雷马斯认为对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意义的阐释,由于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差异,世界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为我们的目的而存在。影片《致青春》从结构上看分为相互对立的两部分:校园时期与社会时期,校园部分色调朦胧气氛烂漫,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而社会部分则色调偏冷,充满了无限的压力与多变的选择。正如影片发行的两张海报一样,代表校园时期的“跳跃”版海报色调明媚充满张力,主演们的随性跳跃的姿态尽显青春的自由与动感之美,寓意青春伊始的肆无忌惮;而象征社会时期的“飘逝”版海报画面则颜色素雅苍白,画中青春的物品亦是支离破碎,与主人公飘浮的身体一样随风远去,充分展示出青春的残酷及其逝去后的无可奈何之感。这种对比式的呈现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让观众对那段青春岁月更加回味无穷。格雷马斯认为,“一切语法都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两个组成部分:形态和句法,形态具有分类学特征,其中的各项相互定义;句法是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则的集合或者说这些规则对形态的各项进行操作。”句法简单来说是话语的深层语法,在深层意义上进行形态的组合。由此可知叙事分析应从表现层和内在层两个水平上进行,表现层是一切意义的源头,围绕这一发源地多重意义以向周围辐射的形式生成符号语义矩阵。深层的意指结构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应是一种涵括了反义关系、蕴含关系以及矛盾关系的结构体系,由表层象征上升到深层意义。对影片《致青春》的解读亦应从影片所展示的青春校园与社会生活这一组反义对立的关系中,辐射出更多深层含义。我们之所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会无比怀念校园时光,不仅因为那里储存了我们逝去的青春,埋葬了我们青涩的爱情,更因为我们的勇敢、自由、梦想全部定格在那段岁月里。往后的我们不管如何努力,都找寻不回记忆深处的自己,只能在影视中幸福且心酸的回望。《致青春》是献给所有期待青春、经历青春、渴望重温青春的人。
四、受众解码过程
霍尔认为,编码的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便对其失去了控制权。受众即解码者则根据自身的语意环境对符号的意义进行解读,这便产生了符号解码时的多义性。根据经典的“霍尔模式”,可知传播不仅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在此过程中无论编码还是解码都有其自身的决定因素与存在条件。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立场分别为:“支配—霸权立场”,它假定受众的解码立场与传者的“专业制码”立场完全一致,这使得二者得以和谐沟通,使符号的意义按原先设定的框架被解读和理解;“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意味着既不完全同意,亦不完全否定,即承认传者支配的权威,也重视语意环境或自身的特殊情况,传播始终处于一种商议的过程,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受众的解码立场;“对立码”即观众能够感受到编码者的意图,但仍然选择自己的解码立场,这种解读方式使得受众根据自己相关的经验和背景从符号中读出不同于编码者意图的新信息。影片《致青春》因其采用了受众理解并熟知的符号(与青春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物件,以及与之相对立的社会现实生活),且编码者与解码者所处的语意环境大致相当(以内地观众作为主要的目标受众,拥有大致相同的青春记忆),使得这一传播行为的解读过程介于“支配—霸权立场”与“协商代码”之间,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得到较正确的解读,取得了较成功的传播效果。青春处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不可替代的位置,所有人都曾憧憬过她,迷恋过她,追随过她,亦终将逝去。正如影片中提到“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一样,她深藏在岁月的记忆里。赵薇首部执导的影片《致青春》,因其合理运用了霍尔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以及相应的格雷马斯的符号语义论的传播学领域的知识,将主创人的思想、情感、观念等以观众所熟知的符号为载体进行传递,并将深层次的多重意义隐含在看似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模式中,通过反义、蕴含以及矛盾的关系将意义以辐射的结构多层次的展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作者简介:石晓雯,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编导研究;杨杰,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编导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子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奔七亿[N].城市晚报,2013-05-13.
[2] (英)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译码[M].中外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法)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结构语义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9.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