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快速专题>>邵逸夫逝世

揭秘邵逸夫三重身份:娱乐教父、富豪、慈善家【2】

2014年01月07日14:2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揭秘邵逸夫三重身份:娱乐教父、富豪、慈善家

  第二重身份:富豪榜常客

  与时常出现在娱乐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许更钟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錎铢必较,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逸夫并非出身于贫苦人家。他的父亲在上海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可邵氏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全数进了‘娱乐圈’。他于1926年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自己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邵的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过人、决策果断。他从上世纪20年代与兄长一起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积累了相当的身家,却仍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至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已年过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创出的那一番业绩,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于‘转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电影、卖电影的人大多喜欢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愿意诚实地承认自己是一个生意人。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缺少艺术价值,产量大、传世少。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

  在营商方面,六叔则与所有对成本錎铢必较的香港老板并无差别,他甚至为此闹出了笑话。例如,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找他毛遂自荐,欲以每部一万美元片酬拍电影。但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而把价码压至每部2500美元。结果李小龙掉头投奔了六叔的竞争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另一次是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纔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事后,六叔的太太方逸华只好戏谑地告诉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