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播学概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程知识量大,理论抽象且应用性不足。传统意义的单纯以理论介绍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致使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而,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应用等相结合的问题教学法,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传播学概论》课程采用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实施步骤、策略、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传播学概论;应用
《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不少从事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这些知识和理论讲明白或介绍清楚就行,无所谓教学方法和艺术,因而,“一言堂”或满堂灌往往是普遍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因存在缺乏互动、与实际联系不足等诸多缺陷,往往达不到课堂教学的“帕累托最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或理论。
笔者从事《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已有多个年头,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逐渐由传统的讲授式或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现代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这种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课堂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改进,可以说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有效路径和方法。本文拟从问题教学法来探讨《传播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传播学概论》课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及意义
《传播学概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具有这样两种非常明显的特征[1]:一是知识量大,理论抽象且庞杂丰富。如传播学诞生的前期理论基础,媒介、符号、信息和意义的界定及相互关系,多种视角的传播结构和过程模式,深奥另类的各种媒介理论,层出不穷的传播效果理论等。二是理论解释力强,但应用性不足。抽象庞杂的理论知识似乎与媒介的各项实际运用与操作关系相距甚远。
上述特征以及传统意义的单纯以理论介绍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往往让不少学生尤其是入学之初即开《传播学概论》课程的学生,觉得这门课难学且不实用,进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难免影响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因而,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式或填鸭式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应用等相结合的问题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行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2]。简而言之,“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或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
《传播学概论》课中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教学优势或意义有:第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二,有助于传播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教学相长;第四,有助于增强《传播学概论》课堂的生机、活力和实效。
二、问题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课堂的实施步骤及策略
(一)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而,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不仅是问题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条重要路径。依据笔者的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经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可归纳如下:
1.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传播学概论》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在这抽象知识或理论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它与传播实际的联系。进而言之,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或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如在讲到全球信息化与“新世界信息秩序”、“信息主权”等问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据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亚太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能力或实力派媒体到中国来采访,主要依靠转载西方媒体有关十八大的报道,其中转载较多的就是美国一则关于网友看十八大的新闻。”针对这一案例或情境,笔者让学生结合有关知识发表看法或提出问题,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在“抽象”与“形象”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传播学概论》课程是比较抽象的,而新入学或入学不久的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及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传播学作为理论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或困难。为此,如何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情境将书本上抽象化、结论化或静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形象支撑,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思考至关重要。
例如:在讲到媒介超强效果论,以及影响传媒效果的因素问题时,笔者先播放一段颇具现场感和紧张刺激性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节目视频,而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如“该剧为什么一度引发许多听众的惊慌混乱?”“大众传媒真的具有媒介超强效果论或魔弹论所说的效果吗?”“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总之,适当截取或选取有针对性的视频、图片、漫画、录像片断,或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转化成由学生参与的小品、现场演示等动态形式,营造形象生动、富有生机的特定教学情境,会大大提升课堂效果。
3.在“材料”与“兴趣”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准备再好的学习材料,如果学生不感兴趣,也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在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理论,选择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时,有必要考虑学生对所提供材料的兴趣程度或心理需求特点,在此基础上创设新颖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如在讲到使用与满足理论时,笔者结合大学生对微博、微信或QQ等新媒体形式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讨论分析。这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学习,而且对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微博、微信和QQ等,也有切实的裨益。
4.在知识“点”与知识的“网络体系”间创设问题情境
《传播学概论》的知识点及理论繁杂丰富,若不将其放在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中加以介绍或学习,那么,各种知识或理论会在头脑中留下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印象。为此,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梳理分析《传播学概论》知识的点、线、面、体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在学习“符号、信息和意义”、“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媒介组织的目标及把关人理论”、“传播制度、媒介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等章节时,笔者经常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什么?该模式有何贡献及深远影响?大众传播的五大研究领域主要指的是什么?我们正在学的章节各属于哪一种研究领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