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从题材的选择、镜头的呈现和解说词的详解,不仅呈现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舌尖上的食文化,更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思维模式、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带来的文化认同,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实现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地理中国的认同、历史中国的认同和政治中国的认同的核心。在构建国家认同层面,《舌尖上的中国》有以下两方面值得借鉴:
(一)强化受众观念。《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选题窄、小众化的模式,将内容定位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食文化上,将镜头锁定在最广大的普通人身上,以情感上的共鸣传达纪录片的内容,这是该纪录片受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广泛的受众无疑为在更多的人当中实现国家认同提供了基础。因此,赢得受众的青睐是纪录片构建认同的重要一步。
(二)坚守民族特色。通过呈现共同的思维模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方式,《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题材、中国视角,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些共同点既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的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名片。《舌尖上的中国》对民族特色的呈现和坚守的方式,为纪录片在构建国家认同、树立国际形象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09BCO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J].新闻大学,2010(2).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胡阿祥.何谓历史,何谓中国[J].新世纪图书馆,2012(8).
[4]何成洲.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份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刘永昶.交融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诉求——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J].声屏世界,2012(10).
[7]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