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9期

地方媒体对城市景观的塑造与想象【2】

邓庄 江珍珍

2013年11月14日13:5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城市的“集体失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然而中国城市在展现高度的现代物质成果的同时,在社会、人文等方面也陷入了严重的滑坡和危机中,导致了城市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

一方面,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方式导致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老街区、老建筑的被破坏乃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不得不面临困惑:这还是我生活的城市吗?轰轰烈烈的新城化运动以旧城的死亡为代价,割裂了城市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生命尺度,遏制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活力,城市面临着“集体失忆”的问题,而剧烈的旧城改造和城市变迁牺牲的大都是底层民众的利益,也加剧了市民对城市的排斥和隔离。

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和西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城市不顾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城市规划方案完全采用西方设计,都市标志性建筑大都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就连小区命名也跟着开起“洋荤”,从“东方巴黎”到“加州花园”“西班牙海岸”。这使得城市建设风格雷同,“造城”运动沦为拙劣的“克隆”行为,城市景观呈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这些城市问题的出现与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联系在一起。“城市建设中人为地割裂历史文脉和文化空间的做法导致了城市记忆的丧失,而城市记忆的丧失又导致了城市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5]”。

城市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一个“文化储存器”,“任何一座城市都储存着深厚的人类文化,盲目地改造城市就等于在删除储存器,也就是在销毁储存的文化[6]”。因此,处理好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建构适宜的城市表达是建设者们的首要任务,应当“从转变城市文化传播理念、解决超大型城市变迁中面临的文化冲突、城市建设景观带的传播美学特征等方面,统筹制定中国城市文化发展与传播战略”[7]。

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使得传媒对城市的想象和建构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来源,传媒成为建构景观象征意义的重要工具。因此,维护城市的地域特色与历史传统,创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形象,是城市传媒的责任与义务。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