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的美学特质【4】--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论新闻的美学特质【4】

王 慧

2012年12月06日14:44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简言之,美的内在特质,它是超功利的、无功利的。而新闻的善在审美的表现上则是新闻选择的伦理道德立场问题。尽管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但是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己任,注重新闻的社会效应和价值导向。像“杨丽娟追星事件”、“茶水发炎事件”等都揭露了媒体和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他们都丧失了新闻的“善”,向受众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价值取向,是极不可取的。

美:弘扬社会正气,凸显社会价值——美之根本。在真善的基础上,新闻活动也就进入到审美层次,遵循美的规律,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向社会和受众传递一种积极正面的具有美学价值的信息,以弘扬社会正气,凸显社会价值,这正是新闻美学的核心。正如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己任”,那么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弘扬社会正气,去关注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凸显人性之美的人和事。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具有真正的美学特质,社会所倡导的精品。例如,现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记者去发现平常老百姓中的美,生活平实之美,向社会弘扬了高尚的品质精神,因此才在群众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见,在新闻报道中的正面报道,它产生的正效应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呈现了新闻的美学特质,能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然而生活中的真善美,不仅仅是从正面报道才能体现新闻的美学价值,也可以从负面报道中激发人们进行审美追求,从而达到凸显社会价值的目的。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它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一面旗帜,是揭露社会丑陋面的一把利剑,是弘扬社会正气,人间真善美的一扇窗。故新闻媒体应将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相结合,强化人们对美的鉴赏力,增强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新闻美学特质之根本所在。

新闻的美学特质对新闻报道的启示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美的,生活也是美的。它是客观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美。而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中如何发现新闻的美,如何表现出新闻的美感,关键在于“记者美学素质的深浅和审美能力的高低”,“记者能否在采访中发现美,在写作中表现美,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13]

因此新闻记者应加强美学知识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即具有美学思维和审美人格。美学思维,“也就是人在穿透生物的本能思维,科学的求真思维,伦理的求善思维之后,所实现的人的最高思维境界。一旦达到这样的高度,看问题的眼力,便能够穿透对象的物质功利、社会价值维度,而直达其与人类的最高追求、人性的最终目的直接相关的本质层面,从而把握住新闻事件的深层价值” [14]。所以新闻记者拥有美学思维至关重要,是追求新闻的真善美、写好新闻的重要条件。

总之,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媒体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现代新闻传播不仅仅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要研究新闻的美学特质,为现代社会构建一个真、善、美的媒介环境,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学博士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2]孙德宏、王确.新闻的审美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

[3]张举玺.新闻写作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20.

[4]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80.

[5]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4.

[6]湖北日报,2001-3-3.

[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1.

[8]周正.绘画构图原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147.

[9]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论丛(2)[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11]慎延凯.新闻与美学[J].新闻爱好者,1992(5):14.

[12]李勇.论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124.

[13]商恺.致青年记者六十封信[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29.

[14]张立斌.新闻美学与新闻素质[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02.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