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竞争下,电视新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台首当其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苏州台这几年的电视改革和新闻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仅在城市台集群中是佼佼者,即便与一些大台相比也独具特色,这得益于苏州台不惧忧患、立足本土优势努力创新的探索。
探索总是伴随着困惑进行的。城市台的新闻创新,一边探索一边总结。
关键词一:新本土化
城市台具有终端优势,这是业界的共识。因此,打本土化之牌一直是城市台的法宝。但是,人人都提本土化,为什么有的台灵、有的台就不灵?这是因为,本土化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本土化的概念也在扩展着自己的外延。对于苏州台来说,过去我们的本土化就是指电视要聚焦苏州事、苏州人、苏州情。但是城市发展到今天,整个社会结构已经不同以往,目前苏州市的人口构成结构是,本地人口600万,外来人口700万。那么,仅仅关注苏州本地人的想法和故事就不能满足当下苏州受众的需求了,本土化的概念也要随受众的改变而拓展。因此,苏州电视台提出了“新本土化”的概念,对于生活在苏州的人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人物、故事、想法,我们都要给以关注。
在新本土化的概念下,我们做新闻、做节目都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去年冬天全球范围内的极寒现象,苏州台对此专门关注做出了很不错的片子。我们派了记者奔赴海拉尔、烟台等受影响较大的地方,在零下几十度的极寒天气中实地采访。当时也有反对意见,觉得这与苏州有什么关系?但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的新闻把这一极端天气现象与苏州本地的几波寒潮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这样的新闻视角贴近本土,视域大至国际,很受观众欢迎。还有类似于响水死婴案、血色校车案、归真堂活取熊胆事件等等。从表面看,这些事件与苏州本土没有直接关系,按照过去的本土化理念,根本没必要报道。但我们报道了,因为这些事件每一个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与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这些焦点事件,生活在苏州的老百姓也极其关注,我们顺时推出报道,并且联系本地做解读,自然能够满足本土受众的信息需求。
当然,新的本土化要求记者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很重要。提出新本土化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在集团内进行了“洗脑”、培训,特别是要把一些老制片人的固执观念转变过来,很费一番功夫。苏州台记者的专业化体现在什么地方?比如归真堂事件,我们所拥有的都是公开的资料,但我们的记者能从中归纳分析综合出独家、有价值的信息。再如温州动车事故,我们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居然做了这个题材,把温家宝答记者问拆解出六条内容。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就是从观众视角出发,制片人觉得有收视。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央视没有报道,但它恰恰是受众关心的,所以我们做,而且连做六条,果然,收视狂好。这一轮新本土化做到极致之后,我们顺势推出了一些新产品也就是新本土化的节目,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苏州台的新闻品牌也就牢牢扎根在了本土受众的心中。
关键词二:新电视化
所谓新电视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做“三好”片子,好看好懂好用。首先是好看。你的新闻做出来不能是报纸的翻版。以前做新闻多简单?一段新闻通稿配上几个画面就行了。这样的片子当然不好看。这样的做法现在在苏州台已经行不通了,我们提出,要注重电视手段的表达。因此,苏州台的时政记者现在很辛苦,不能再拿一个通稿拍几个画面就交差,他要全程跟进,抓住鲜活的现场动态,电视呈现要吸引眼球。我们是这样认为的,时政新闻,特别是会议、领导讲话,只有当领导与民众交流时,他的形象、肢体语言才是鲜活的,才是利于电视表现、有电视特色的。其次是好懂。这是新闻立意分析的问题。举个例子,苏州台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新闻价值、引起很大反响的新闻报道,即苏州市面上95%的茅台都是假酒。如何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对记者进行财经培训,培训之后就简单了,就用专业的财经知识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全国茅台一年产出量、全国的专卖点、苏州本地专卖店的进货比例和实际销售量,这样一对比,数字是一目了然、触目惊心。我们抽丝剥茧、从现象到本质,让受众非常明确地了解新闻信息的内容。我们还强调,新闻的呈现要“八卦”切入、主流收尾。所谓“八卦”切入,就是在最初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比如有一次,苏州台要做个消防宣传,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对于制片人来说,没有收视率的新闻是不会要的。于是,栏目组和消防部门沟通,最后挖掘出一个素材——有一次,消防车开到了喜宴的现场。栏目组一听,感到很有趣,深入挖掘后原来是这么回事:有一个小饭店,消防没做好,又接受了别人的喜宴预定。对于消防部门来说,又不能临时取缔,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就决定在喜宴过程中派两辆消防车停在饭店门口,万一出事可以就近处理,等到喜宴结束,再正常处理。我们觉得这个点很好,就围绕这个事件进行了宣传报道,既宣传了消防知识,又体现了管理部门为老百姓服务的意识,比常态的宣传要有趣、有效得多。对于电视台来说,要有一个理念,即你要与大多数观众的立场站在一起,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最后是好用,也就是指新闻报道的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