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72歲人民日報正青春,“90后”黨報人有話說!

2020年06月16日13:10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裡庄,人民日報正式創刊。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人民日報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經過70余年的發展,人民日報已從一張報,發展成為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的全媒體方陣。72年正青春,不忘初心再出發。今年6月15日,適逢人民日報72歲生日,讓我們走近“90后”黨報人,聽聽他們的心裡話。

Q: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吧,你是什麼時候加入人民日報的,現在的職務是?

張武軍:我是來自人民日報社總編室攝影圖片室的圖片編輯和攝影記者,1993年出生,今年27歲,2017年8月從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畢業后進入人民日報社工作。

Q:你進入人民日報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回首當時,想對青澀的自己說點什麼?

張武軍:來到報社之后,我的第一個崗位是在總編室要聞六版擔任編輯。現在回想起來,仿佛入職還是昨天剛剛發生的事情。初來乍到,我認為最大的挑戰是適應全新的工作環境,認識身邊的前輩和老師,並且努力從學生身份轉換為黨報人,一邊努力積累學習,一邊盡我所能為部門和報社做一些微薄的貢獻。

Q:你參與的報道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什麼,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收獲和感悟?

張武軍: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1月底,我和一些報社同事逆行前往疫情風暴中心的武漢,報道疫情阻擊戰進展。盡管在出發前有這樣那樣的擔心,但當我到達武漢,我所關心的隻有自己的工作能否做好,各項報道任務能否順利完成。作為攝影記者,我的使命就是及時記錄和傳播在戰"疫"一線的所見所聞,將重要的瞬間定格在報紙和新媒體等載體上。當我站在火神山醫院的屋頂拍攝接收首批病人入院,當我身處方艙醫院內採訪醫護人員與患者,當我站在武漢解封當日凌晨0點的收費站外看著車輛涌出……我感覺到自己作為新聞人,身處必將被載入史冊的新聞事件的現場,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Q:作為“90后”新聞人,你覺得自己和身邊的“90后”人民日報人有哪些特點?

張武軍:作為“90后”新聞人,我想我們和前輩相比雖然在經驗和為人處世等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但“90后”這一代人是伴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伴隨著中華民族復興和崛起的偉大進程長大的。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報道為例,我們在武漢前方也有很多“90后”記者同事,在戰“疫”一線,大家都不畏困難,沖鋒在前,制作出了許多優質的新聞產品,特別是新媒體的報道產品,拉近了受眾與武漢的距離。經歷了“非典”和此次新冠肺炎的兩次共同記憶,我們在情感、業務和價值觀上都在逐漸成熟,努力成為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黨報人。

Q:你對自己和人民日報的未來有怎樣的期許?

張武軍:越是在風雲變幻的大局勢變遷中,越是要保持黨報權威定力﹔越是在信息爆炸營造擬態環境的互聯網社會裡,越要走到群眾身邊走到基層一線。無論何時,黨和人民都需要意識形態和輿論戰場的“定盤星”。作為光榮的黨報人中的一員,我希望自己為此做一點貢獻,借助新媒體、新技術的力量,讓黨心與民心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國際傳播的舞台上讓更多國外民眾傾聽到中國故事、中國聲音。

Q:你最想對72歲的人民日報說什麼?

張武軍:經歷的歷史有多滄桑,新時代的《人民日報》就有多青春。幾乎與共和國同齡,在新中國誕生的前夜橫空出世的《人民日報》,在未來必將走出更燦爛、更偉大的72年!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