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變與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動態特征及新的功能【2】
(四)自主性與交互性並立
從傳播渠道以及方式來看,新媒體顛覆了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形式,更是賦予人們新的溝通平台和傳播權利,使傳受雙方的地位發生根本性變化﹔作為單純傳者或受者的個人已不復存在,受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集編碼、譯碼等多種角色於一身的主體,並可與信息傳送者進行及時互動,甚至實現了角色轉換,使每一個體既是傳者又是受者成為可能,極大地激發了受者的主動性。
傳統人際傳播本身就具有雙向性強、反饋及時、互動頻率高等特點,只是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傳受雙方在時空上不能分離。而新媒體環境下人際傳播是自主性與交互性的統一,跨越時空。微博使用者就可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關注的對象或信息,也能按個人意願隨時取消關注的用戶。微博的傳與受幾乎是同步進行,傳者在發出信息時可立刻得到轉發或評論的反饋,而受者隻要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就可以發布或修改信息,成為一個信息的傳播者。因此,交互性和自主性成為了常態。
(五)存貯性和復制性兼容
從傳播效果看,傳統人際傳播尤其是面對面的人際傳播主要依靠口語或身體語言來完成,信息的傳遞“轉瞬即逝,記錄性較差,其保存和積累隻能依賴人腦的記憶能力”,[11]149局限性明顯,極大約束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而新媒體下的人際傳播集合了文字媒介和數字新技術所具有的優勢,溝通的信息不僅可長期保存,多次重現,而且還能復制。新媒體環境下,電話或在線視頻交流時可以錄下通話和視頻進行信息保存﹔網絡聊天時可以保存聊天記錄﹔轉發、評論微博或微信時也可以復制和保存交流的信息。因此,極大地彌補了傳統人際傳播時空固化的缺陷。
三、影響:新媒體時代人際傳播的新功能
人際傳播的功能可以從個人和社會兩個維度來概括,從個人來說,具有實現自我認知,建立互動關系,認識與控制環境,交流人生經驗和實現信息溝通,滿足情感需要的功能﹔從社會來說,具有傳承社會文化遺產,推進社會文明和國家建設事業發展的功能。[12]15-21新媒介的出現對人際傳播產生了深刻影響,也賦予了人際傳播的新功能。
(一)塑造雙重身份,實現理想自我
社會學家戈夫曼是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他在人際交往的研究過程中首創“擬劇論”,把人際交往比作演戲,把生活的社會比作劇場,社會成員在這個劇場裡按照社會劇本的需要扮演各自的角色,以獲得自我身份的認同。據此,人際傳播過程就成了一個雙方進行自我表演的過程,其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用各種符號偽裝過的自我,“人際傳播者實際上是帶著符號制作的‘假面具’的表演者”。[13]當然,這種帶著“假面具”所進行的表演並不是代表著欺騙,而是人們在自我表達中為了得到他人認同、贊許或達到交往的目的,而故意約束真實的自我,失去人性的本真。此外,人們在自我表達的過程中,必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傳播者外貌特征、身份地位等自身因素以及風俗、規章制度等外部因素,因而許多個性得不到張揚,不能自由地表達自我,也不能實現理想中的自我。
新媒體環境下人際傳播具有真實性和虛擬性相統一的特點,使表演者具有現實生活和虛擬網絡的雙重身份。借助網絡等新媒體,面對面進行傳播所需要的聲音、動作等符號的制約作用得到弱化,具體時間、地點等場景的影響也基本消失,這使得傳播雙方的表達過程更加自由。在與陌生人或新朋友交流時,塑造理想自我的可能性得到提升,這個理想的自我超越了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等現實自我的界限,現實社會交流中沒有表達出來的那一部分自我得到充分展現,實現理想中的自我。
(二)“碎片化”傳播,不斷完善自我
網絡傳播是“碎片化”的傳播,其“碎片化”主要體現在:1.傳播環境時空的碎片化,指的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被撕裂成了碎片,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傳播活動﹔2.傳播內容的碎片化,超文本鏈接使得網絡傳播的內容不再完整,而是趨向碎片化、非線性化﹔3.注意力的碎片化,面對海量信息,受者注意力多數是片刻的、即時的、轉瞬即逝的﹔4.傳播主體的碎片化,人人都有發言機會,人人都能成為傳播主體。[14]新媒體下的人際傳播由於需要借助網絡,如手機短信、微博、網絡聊天工具、微博等,所以也會體現“碎片化”特征。
傳播時空的碎片化使人們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去與他人進行交流,獲取信息﹔傳播內容的碎片化讓人們在信息的海洋中更有針對性地找到自己想要獲得的信息,提高獲得信息的效率﹔注意力的碎片化能更快去適應信息的更新速度,為不斷獲取新信息提供保障﹔傳播主體的碎片化使得在人際交往中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大大增加,通過與網友的交流取長補短。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充分利用“碎片化”,不僅有利於人際傳播的完成,而且能使人們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
(三)擴大傳播效果,促進社會和諧
人際傳播並非只是傳受雙方封閉式的信息傳遞,而是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下進行的。人際傳播過程受社會環境的制約,也會作用於社會,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大眾而實現的。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大眾傳播的效果是通過“二級傳播”,即由“大眾傳播、‘輿論領袖’、‘受傳者’等要件構成的傳播過程”[15]實現的。這裡的輿論領袖指的是群眾中有一定權威性與代表性的人物,他們首先接觸大眾傳播媒介,再將從媒介上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獲得自己的理解,然后傳播給周圍的人,從而對周圍的人施加一定的影響,[12]82由此可見,人際傳播會對大眾傳播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美)威爾伯.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何道寬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羅青,馬為公.新媒體傳播[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4]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
[5]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6]喻思孌,張洋.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N].人民日報,2017-1-23.
[7]付玉.自媒體視閾下人際傳播的變遷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2(17).
[8]趙高輝.圈子、想象與語境消解:微博人際傳播探析[J].新聞記者,2013(5).
[9]劉婷婷,賴翠瓊.網絡環境下的人際傳播[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10]彭蘭.網絡中的人際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1(3).
[11]田中陽,肖燕雄.傳播學基礎[M].長沙:岳麓書社,2009.
[12]薛可,余明陽.人際傳播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13]芮必峰.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4(4).
[14]劉劍敏,李潤權.論網絡的碎片化特征[J].新聞愛好者,2011(18).
[15]楊大勇,王祖爵,程旭蘭.二級傳播理論初探[J].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1(2).
作者簡介:龍劍梅,女,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化與傳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