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的選擇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本報記者 皮樹義 (1997.08.07)
清晨,老大媽從早市上拎回沉甸甸的菜籃子。潑剌剌的鮮魚、水靈靈的蔬菜,訴說著市場的繁榮。
傍晚,下了班的家人聚到餐桌。物價是升是降?企業效益是好是差?話題離不開市場,市場影響著每一個人。
市場經濟正悄悄成長,市場經濟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就是選擇了活力和效率
歷史不會忘記這個時刻:1992年十月金秋,人民大會堂。江澤民總書記在黨的十四大上庄嚴宣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歷史選擇了市場經濟。
回顧改革的風雨歷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同志,講了一個“油燈罩和老虎灶”的故事。
那是1982年,楊啟先同志作為國家體改委工作組成員來到江蘇常州市,幫助進行改革試點。當時,一些地區的農民用的還是煤油燈,小小的煤油燈罩卻是國家統一定價。燈罩6分錢一個,生產廠家沒有積極性,於是短缺,憑“指標”供應﹔城裡供應開水的老虎灶,本是簡簡單單,卻要國營,國營的老虎灶經營不善,群眾喝水不便。常州的改革放開了燈罩價格,每個漲到2角錢﹔老虎灶由國營改為集體、個體經營。燈罩好買了,喝水也方便了。工作組回京后,向中央做了報告。常州的改革得到肯定,由此國家分兩批放開了800多種小商品價格,國營的小商店、小經營門點也逐步放開經營。
連小小的煤油燈罩和老虎灶都要由國家管起來的經濟,不會是有活力的經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源配置。稀缺的經濟資源,怎樣才能及時配置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需求?這既要有靈敏的信號指揮,又要有足夠的利益推動。在市場經濟中,價格變動一箭雙雕:一方面反映了市場需求的變化,隨時發出調節生產的信號﹔一方面影響眾多生產者的經濟利益,促使他們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這正是市場經濟的生命力所在。計劃經濟排斥市場機制,排斥價格作用,必然是信號失靈,缺乏動力,也就缺少了活力和效率。這正是計劃經濟致命的缺陷。 我們搞了二十幾年計劃經濟,打下了工業化的基礎,但仍然是一個短缺的經濟、貧窮的經濟。從1957年到1978年,20多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不到3元,辛苦一年隻有133.6元,上億農民還沒有解決溫飽﹔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年增不到4元,忙碌一年隻有316元,各種票証成了人們安身立命的護身符。而市場取向的改革,短短十幾年工夫,就使大多數農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城鎮居民生活更是節節升高,經濟空前活躍,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短缺曾被視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產物,中國卻瀟洒地告別了短缺。
改革從市場起步,市場的作用深化了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從1979年到1992年,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先后十多次論述了計劃與市場問題。他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把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與社會基本制度摘了鉤,使全黨從根本上解除了思想束縛。 “市場經濟”四個大字第一次寫上社會主義的旗幟。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發展中國。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就是選擇了迎接挑戰
成功與風險相伴,機會與壓力並行。
前些年,浙江紹興縣政府投資700萬元,建了一個“紹興輕紡市場”,本想賣本地的產品,不料卻“引狼入室”——廣東、福建、江蘇的優質布料賣了個火爆,日本、韓國等外國布料也長驅直入,偏偏紹興本地的布料堆得像小山一樣。紹興人不干了!廠長經理紛紛聯名上書:要麼關閉市場,要麼限制外地產品。有人甚至揚言要炸掉市場。
矛盾如此尖銳。然而,紹興縣的領導審時度勢,堅持一個原則:市場不分籍貫,競爭不能回避。市場不僅沒有關閉,反而擴大了場地。政府不搞地方保護,企業隻好不找市長找市場:技術改造,舍得投入,開發新品,“3天出小樣,5天成批量,7天上市場”。“紹興輕紡市場”后來變成了“中國輕紡城”,當地產品佔到交易量的一半,眾多紡織企業幾乎無一虧損,去年實現利潤6.58億元,在全國紡織業中可謂一枝獨秀。
市場經濟是個萬花筒,令人眼花繚亂。它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也帶來了競爭的壓力﹔帶來了市場的繁榮,也帶來了價格的波動﹔帶來了擇業的自由,也帶來了失業的風險﹔帶來了收入的普遍增加,也帶來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也正是因為有壓力、風險、差距、波動,才使市場經濟充滿活力,才使市場經濟更有效率。發展要有成本,進步要有代價。我們隻能勇敢地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
挑戰也來自我們對市場經濟現象的陌生,來自我們對市場經濟辦法的不熟悉。 沈陽是全國最早恢復開辦城市集貿市場的城市。市場興辦之初,商品價格較高,人們議論紛紛。工商部門出來限價。限價辦法倒是簡單,可效果卻不如人意。著名的鐵西九路市場對雞蛋限價,40多戶賣雞蛋的隻剩下兩戶,個體戶紛紛轉移“戰場”,或走街串巷,或到不限價的鄰近城市去賣,市場上雞蛋越來越少。教訓使工商部門聰明起來。讓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促進生產、流通發展,價格才能平穩。市場上再有風吹草動,他們不再輕易搬出限價的老辦法,而是組織販運大戶大量引進外地商品。前年,沈陽遭受特大水災,蔬菜批發市場迅速從河北、山東等地調進蔬菜,市場上菜沒見少,價也沒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無古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個大學校。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已是根深蒂固,計劃經濟的管理方法已是輕車熟路,而我們對市場經濟現象卻不熟悉,對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則卻不習慣,需要我們重新適應,需要我們重新學習。關鍵是要相信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學會用市場經濟的辦法管理市場經濟,讓市場長大,讓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挑戰還來自體制轉軌時期矛盾的錯綜復雜。 假冒偽劣,缺斤短兩,偷稅漏稅,走私販私……這些無序現象正困擾著我們,腐敗現象也正在給市場經濟涂上陰影。難道這就是市場經濟?
不能把無序現象和腐敗算到市場經濟的頭上。市場經濟不是無序經濟,市場經濟也不是腐敗經濟。無序現象的出現,不是市場經濟搞過了頭,而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市場經濟才剛剛起步,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市場法律還不健全,競爭主體還缺乏約束。隻有加快改革,才能根本解決無序問題。
腐敗現象同樣與市場經濟沒有必然的聯系,相反,腐敗現象的滋生與改革還沒有到位密切相關。我們正處在新舊體制轉軌時期,政府部門職能還沒有徹底轉換,仍握有許多本應交給市場的權力,也就難免發生尋租行為。這正是腐敗現象滋生的體制溫床。加快政府職能轉換,才能有效地抑制腐敗。
從不習慣走向習慣,從不熟悉走向熟悉,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腐敗滋生走向徹底遏制腐敗,隻能是一個過程,但是,我們隻能加快而不能拖延這個過程。既然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目標,就隻能義無反顧,而不能猶疑彷徨。前進是一片新天地,倒退沒有出路。 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就是選擇了深化改革
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方向。十四大以來的五年,是改革大步前進的五年,是探索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五年。
1993年11月,十四大剛剛開過一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在本世紀末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勾畫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
1994年元旦,一個不平常的新年。這一天,稅制改革、外匯改革出台。金融、外貿、價格、流通、企業等項改革也相繼展開。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改革進入了整體推進、全面攻堅的新階段。
深化改革是全黨的意志,是億萬人民生氣勃勃的創造。如今的中國大地上是一幅熱氣騰騰的改革圖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建立。
市場主體多元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資,個體私營等經濟形式各顯神通。市場體系發育成長——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已由市場定價,市場化程度明顯加深﹔商品市場發展較快,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也有發展﹔出現買方市場,市場競爭加劇。宏觀調控得到加強和改善——三年多的宏觀調控,以改革開路,以經濟手段為主,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積累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宏觀調控的寶貴經驗。
改革形勢喜人,改革形勢催人。
21世紀正在向我們招手。到2000年,我們要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10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進一步完善。時間十分緊迫。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在舊體制的基礎上加一個市場,而是對舊體制的全面改造。要矗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廈,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職能轉換、市場體系發育、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都需要有新的突破。許多深層次的矛盾亟待解決,改革攻堅的任務分外繁重。
市場經濟是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就要以“三個有利於”為標准,沖破一切舊體制、舊觀念的限制,大膽利用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大膽借鑒世界各國一切反映市場經濟規律的經驗。
在這跨世紀的歷史性時刻,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講話,又一次高揚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旗幟,又一次吹響了改革開放的進軍號角。 中國大步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將把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帶入21世紀。
上一頁 |